第825章 日後的大明,不感谢陛下(2 / 2)
「陛下运气真的好,有元辅,也有戚帅。」织田市怅然的说道,相比较之下,织田信长真的是在孤军奋战,手下的家臣们,人人心怀异心。
「不是运气。」高启愚平静的说道。
万历维新走到今天,不是运气,而是陛下的努力,他在离京的时候,留下了一首诗,如果回不了的话,这就是他的绝笔诗。
铁马衔云出帝京,金戈淬日海东平;罪骨如山孤月白,仁心似水万灯明。
孽山敢负千秋笔,仁帜重扬万世旌;莫道补天乃易事,金瓯补裂仗孤忠。
万历维新走到今天地步,不是运气,而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前赴后继,张居正背后站着官场上想要补天裂的循吏,戚继光的身后,站着十万京营锐卒和十三万水师军兵。
陛下,从不是孤军奋战。
高启愚走的很快,二十二天后,他抵达了长崎总督府,正月里,长崎港的海面上还有一层薄冰,但不影响船只的航行。
水的升温和降温都需要大量的热,越靠近水体,小冰川气候的影响就越小,长崎和釜山,依旧是不冻港,薄冰不影响航行。
总督徐渭丶市舶司市舶使孙弘毅丶长崎都司指挥使李诚立丶市舶司提举太监王朝丶巡按御史罗应和等人到港口迎接了高启愚。
长崎总督府占地一百八十亩,而在总督府外还有三千亩地的官舍,履行总督府的职能,在三千亩官舍之外,则是围二十里有馀的联排大房,这是汉人活动区域,有砖石城墙丶有护城河还有大缓坡以及城墙延伸出不规则的犄角建立的臼炮位。
在城墙外,本来应该是倭人活动的区域,但这些年长崎总督府的倭人在逐渐减少,汉人的疆界已经逐渐扩展到了整个九州岛的范围。
倭奴和倭女这些人矿,是倭国重要的矿产之一。
「倭国的局势如何?」高启愚询问着总督徐渭,倭国的近况。
徐渭面色凝重的说道:「对马岛的快速陷落,让倭国上下陷入了恐慌之中,粮荒和粮价飞涨已经成为了倭国头等难题,因为囤粮的人越来越多,倭人都惊恐大明军会继续进攻,囤粮应对就成了所有人的选择。」
「便是在广岛这个滨海城池,已经开始饿死人,抢劫粮行已经爆发了数次,但粮行也没有粮食。」
「织田信长颁布了固守令,打算顽抗到底。」
高启愚惊讶的说道:「他打算,顽抗到底?」
孙克毅解释道:「这也是倭国大名们的共识,忽必烈两次进攻倭国都折戟沉沙,如果主战场发生在倭国本土,他们认为可以倭国获胜。」
「大明需要完全依赖长途跋涉的补给,天高水长,很容易被倭国狙击漫长的补给线,给大明军带来后勤上的困扰。」
「同时,倭国的山城也是他们的信心根本,倭国的山城和朝鲜临时营造的山城完全不同,有些山城,已经修建了数百年,道路曲折,而且防御更加严密,大明赖以破城的火炮受限于运输和后勤,无法在倭国本土发挥威能。」
「而且,倭国大名们认为,大明军进攻不会过于迅猛,大明处于急变之世,各种内部的问题,需要戚继光回去镇守,戚继光离开大明已经两年时间,再不回去,皇帝的权威,会受到挑战。」
这是倭国大名们准备固守的三个原因,天高水长丶主场地利以及京营不能久战。
「额,这些倭人,怎麽如此喜欢以己度人,他们这边喜欢下克上,就觉得陛下也完全依赖于戚继光的个人威信吗?」高启愚愕然,连连摇头说道。
在倭人看来,戚继光离开的时间太久了,三年就是极限,时间再久,大明内部的反贼们,恐怕就会又生出别样的心思来。
这显然是把倭国那套幕府将军和天皇的关系套用在了大明身上。
「不是,倭国很多大名们都觉得,是张居正和戚继光联手架空了陛下,现在的一切决策,都是张居正和戚继光挟天子以令诸侯做的。」徐渭面色有些古怪的说道。
这种想法,可不止在倭国,甚至在大明也有很多人如此相信,徐渭和孙克毅,其实也被问到过。
「简直是,胡说八道。」高启愚五味陈杂,脸上写满了一言难尽,和陛下一比,戚继光和张居正都属于极端保守派了!
陛下可是少壮派的头儿!多少少壮派,都嫌朝中那些明公,年纪太大,前怕狼后怕虎,做事瞻前顾后。
第三卷斗争卷可是陛下写的,张居正一直在阻拦。
高启愚从不觉得戚继光离开京师,影响了皇帝的威信,相反,大明京堂百官,都在期盼着戚继光能早点回去。
戚继光在,好歹还能劝劝陛下,不要动不动就想着要掀桌子!桌子在那儿放着好好的,大家都在桌上吃饭,有什麽事儿,好说好商量,一言不合掀桌子算怎麽回事儿?
「但有一点是对的,咱们国内的反贼,可不少。」巡按御史罗应和补充说道。
高启愚也颇为认同的说道:「这倒是真的。」
这是共识,陛下做事从来没那麽轻松简单,各种阳奉阴违,不在少数,有的时候也会把陛下给惹恼。
「除了粮价之外,最可怕的就是极乐教的蔓延了。」徐渭的面色甚至有些心有馀悸,他连连摇头说道:「一群疯子。」
「还是我来说吧。」巡按御史罗应和说起了倭国的极乐教传播速度的可怕。
极乐教这种邪祟总是趁着人心动荡的时候,肆意生长,而且因为战争的缘故,倭国的衙门,根本没有能力去修剪它的枝丫,整个生长过程,充满了无序和杂乱,各种恶性事件在倭国各地快速发生。
大明主导的东亚贸易体系已经形成,因为种种原因,倭国成为了边缘经济体,这导致倭国的经济模式是依附性发展,即其港口城镇,完全会成为原料出口与极其初级加工中心。
这种单一经济结构,必然导致人口畸形聚集。
倭国列岛的地理限制,缺乏纵深加剧了畸形人口聚集,导致了倭国城乡人口的彻底失衡。
倭国人逐渐发现,履行传统义务,比如婚育丶比如光宗耀祖丶比如成就一番事业等等的预期收益,远低于及时行乐的成本时,及时行乐,就变成了这糟透了的世界里,唯一的精神补偿。
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物繁衍本能,都会被理性计算所消解,这给极乐教的疯狂传播,营造了绝佳的土壤。
「弃伉俪而就游廊,非不欲婚,实聘财累万难求;黜功名而耽博戏,非不慕贵,乃科第壅滞无门;其情欲非真失,乃穷途倒悬,不得已佯作逍遥。」
「当真是,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罗应和啧啧称奇的说道。
倭国消灭倭国,正在发生,而且愈演愈烈。
罗应和列举了很多的情景。
游廊的游女们不小心有了身孕,只会把孩子溺死在水盆里,休息几日,再次接客,有点银子,也是在纸醉金迷的烟花世界里,挥金如土,市场设计的总是那麽巧妙,恰到好处的榨乾你所有的钱财;
码头的纤夫们辛苦一日,赚点银子,在游廊里不醉不归,醉生梦死,今日不知明日计,逍遥一日是一日;
少壮逐利浮海,乡野耄耋守田,老人日思夜盼等到的消息,基本只有噩耗,很少有人回来,或者乾脆死在了外面;
本来应该受到保护的孩子,五六岁就开始被逼着干活,要麽在工坊里钻烟囱,要麽被打断了腿沿街乞讨,或者混迹于各种酒肆里小偷小摸,被人抓到就打一顿,打的重了,大抵死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如此种种,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倭国的秩序正在快速崩溃。
「在如此内忧外患之下,织田信长还要下固守令。」高启愚眉头紧蹙的说道:「我明白了,他打算藉助大明的强大外力,彻底把倭国捏到一起去,而不是像之前一样的一盘散沙,完成国朝构建。」
「兄弟阋于墙,然外侮至,则并肩而御;邦国争于内,然敌患临,则勠力而抗;外逼如砺,内聚成璧,同仇敌忾是也。」
同仇敌忾,也是一种国朝凝聚的办法,而且非常有效。
国朝构建过程中,利用仇恨或敌意竖立一个共同的敌人,来强化内部凝聚力,塑造共识,这种做法当然可以很好的丶而且十分有效的将内部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缓和统治合法性危机。
这种高风险的策略,其本质是通过制造对立来掩盖结构性问题,治标但不治本。
只有刀刃向内,直面内部矛盾,解决这些内生性的矛盾,才能长治久安。
高启愚明白了织田信长的策略,面对大明咄咄逼人的姿态,织田信长选择了仇恨叙事,这样风险当然很大,但是一旦成功,收益更大。
「所以,他绝对不肯投降,甚至,还要用更加强硬的态度,来面对大明使者的到来。」高启愚看着徐渭说道:「看来,我这一趟是真的凶多吉少了。」
「要不这样吧,大鸿胪留在长崎总督府,禀明朝廷情况,不去出使好了,他织田信长磨刀霍霍,大鸿胪到了,恐怕有性命之忧。」徐渭十分确信的说道:「大鸿胪,我会上奏禀明情况。」
「我奉皇命而来,没有半途而废之理。」高启愚倒是不在意的说道:「他们最好杀了我,杀汉使什麽下场,倭国人以前不清楚,但是很快,他们就会清楚了。」
「我以我血荐轩辕,敢将肝胆照汗青。」
这是陛下对大明万民的庄严承诺,陛下这麽说,也这麽做,同样这也是高启愚所信奉的人生信条。
以陛下的性情,他真的死在了倭国,恐怕会把倭国沉了,给他陪葬,而且自己的身后事,根本不必顾虑,日后青史会专门给他开一页,论述他的功过是非,以名长生,青史流芳。
「我领大阪湾守备千户所牙兵一千五百众陪大鸿胪走这一遭,不是我救了他织田信长一命,他早就在本能寺被烧死了,我看他如何动手。」长崎都司指挥使李诚立立刻开口说道。
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欠了李诚立一条命,织田信长真的要埋伏刀斧手的话,李诚立会杀出一条血路来,把高启愚送回大明。
连救命恩人也要杀害,织田信长这个幕府将军,也不用做了,所有的家臣,都会心生疑虑,甚至是先下手为强。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