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72章 长安再见(1 / 2)

加入书签

第572章 长安再见

锺馗坐在终南山脚下的一个石台子上,其实这孩子的住处也很简单,只有一个草棚子,这就是他平日里起居的地方。

见眼前的爷孙俩不离开,锺馗乾脆继续盘腿而坐,背对着他们两人。

因锺馗当年也是拜李淳风为师的,锺馗的行为多少带着一些道门的模样。

李淳风道长过世之后,老君山上的天文台就被封了起来,受朝中看管,也就在那时候锺馗也下山了。

之后的钟馗久居终南山,一心要读书考取功名。

李适之为锺馗这个人感到可惜,因与锺馗同年要参加科举的还有张九龄,看钟馗的年纪比张九龄还要年长几岁。

但在才学与策论方面,不论是天赋还是基础,张九龄都比锺馗更出色。

李适之也不知爷爷为何对锺馗这般在意,可能是锺馗受过李淳风道长的教导?

但再一想,李适之听说李淳风只是在老君山收留了锺馗,而锺馗一心求学只想科举入仕。

锺馗的确是一个刻苦的人,爷爷多半正是看中了他刻苦这个品质。

李适之又觉得,这一切都可以归咎于科举的公平,只要有个公平的科举,那麽就会出现很多刻苦的人。

爷爷也不再理会锺馗了,锺馗住在锺南山的山脚下,而爷爷住在山顶上,他算是爷爷的邻居,照理说太上皇出游终南山,山脚下是不能邻居的,不过爷爷允许了。

爷爷是个十分宽容的人,宽容大唐的子民。

走回山道,在一片白雪皑皑的松林间,见到了一座衣冠冢,这个衣冠冢是一位老先生的。

这位老先生在很多很多年前就埋在了这里,见爷爷对这个衣冠冢如此恭敬地行礼,李适之也跟着行礼。

李承乾伸手抹去墓碑上的积雪。

李适之从来没有见过王珪,但却听说过王珪的事迹,这位从前隋时期,被皇帝贬黜,几次隐居终南山,之后又被李唐启用,但却再一次因波折贬黜,如此反覆之后,王珪就此隐居终南山。

因名望得到皇帝重用,却又几次因太正直,而被皇帝丢弃。

这样的人,应该对皇帝失去了信心才是,不论是哪个皇帝,也不论是谁当皇帝,只要是皇帝,都不应该信任才是。

直到老太爷太宗皇帝将王珪重新召入长安城,老太爷的麾下之臣有郑公,杜如晦,房玄龄,这些人都是王珪的好友,如此王珪又给了皇帝信任。

那就像是王珪给了皇帝最后一次信任,李适之觉得如果那时候老太爷辜负了王珪,恐怕王珪也不会离开终南山了。

等到王珪晚年的时候,他几次想要回到终南山,继续他的隐居生活。

却因需要教导魏王,而留了下来,这一留就到了寿终。

爷爷说他与王珪老先生其实并无交集,可在当年爷爷还是太子时,面对当年的五姓望族王珪老先生还是出了力的。

这是一位名仕,只要皇帝给予他信任,他就愿意尽忠尽职,却不要求皇帝再给予他什麽。

但凡说起当年的五姓望族,对李适之来说那就是很久远的事,现在的人们早已不再说五姓相关的事,如今还有五姓中人活着,可他们都不再以五姓自居了。

走回终南山上的行宫,李适之问道:「爷爷,以前会嘲笑读书的人是因为他们不是世家子弟?」

李承乾走入温暖的行宫,回道:「没有谁是生来就不该读书的。」

李适之颔首,又道:「张九龄每天都在骊山下等爷爷。」

「他现在还等着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