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电车启动(6K)(2 / 2)
「咦?你们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汽车装上电机丶电池和电控系统就能跑在路上?」
「发动机优秀,变速箱适配,底盘调教全是经验,那我绕开这些行不行?」
连续的问题配合俞兴有些轻佻的语气让不少人脸上闪过不悦。
不管怎麽样,或者说,越是竞争,越是追赶,许多人对知名品牌的成功就越是尊敬。
俞兴这时候又说道:「刚才他嘴里提到K24Z2的输出线性是涡轮机难比的,我看汇川技术的刘总今天也来了,刘总能聊聊电机在这方面的变化吗?」
汇川技术是俞兴团队考察和接触的上市公司,目的在于寻求电机方面的合作研发。
只是,今天俞兴点出汇川技术的名号,在座的人几乎都没有印象,不知道是什麽来头。
刘运良是汇川技术的副总,自己就是做技术出身,最近也和碳矽集团聊了不少,但仍旧心存疑虑,不过今天看到这个场面,又听到现在,反而已经倾向于敲定研发合作。
他拿到话筒,简单的给出定论:「发动机就是内燃机,是通过燃烧做功丶曲轴旋转等机械过程来积累扭矩,如果是用电机来驱动,那是通过电磁感应直接驱动转子,扭矩在通电瞬间就能达到峰值,电机的扭矩曲线在转速范围内的波动不会大于5%,内燃机至少是20%吧。」
「内燃机的扭矩曲线是抛物线,电机的是矩形。」
「如果比线性输出,刚才那个本田的发动机大概确实比别的发动机强,但和电机相比,那一定是比不过的。」
「这是两个不同工业产品的比较。」
「我们初步的研究是用电机来驱动,油门从0到100%的线性度至少是95%的拟合直线,内燃机嘛,大概不会超过90%,或者,可能都不到85%。」
刘运良给了保守预估,但语气很笃定。
「电机能有多线性?汇川技术是干什麽的?我怎麽没听过?」后面一排的人听到结论,忍不住质疑这番话的水平。
刘运良乐呵呵的答道:「我们汇川是做矢量变频器的,通过自主研发打破了外资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已经连续四年蝉联国产品牌第一,份额超过14%,我们07年开始做伺服系统和PLC,通过『变频器+伺服+ PLC』的组合,为客户提供从底层驱动到逻辑控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这麽说吧,我们今年为京城的大会堂改造了电梯控制系统。」
「我对电力电子和控制算法等技术上面还是很有信心的,电机驱动线性不线性,这个事不难判断。」
刘运良说话很有底气。
俞兴示意这位暂且坐下,笑着说道:「碳矽集团今年要做电车,所以就全面梳理了一遍国内的供应商与根植于电车的供应链技术,汇川公司与我们达成初步的联合研发意向,发动机这一块确实很难追,但换成电机驱动,我从刘总身上看到了惊人的信心。」
他见还有人想说话,伸手在空中稍微按了按,继续说道:「我不是否认本田那款发动机的优秀,我只是想说,电车在三大件领域解决了燃油车难以追赶的问题。」
「百年工业不是开玩笑,如果要做燃油车来竞争,我今天绝对不会站在这里。」
「恰恰是,现在既然不需要追赶发动机和变速箱,底盘因为电池重心也变得更稳,抛开滤镜,一款电车至少可以与燃油车有竞争的可能性了。」
「我还没说,电车驱动的加速能力将会远超同级别的燃油车。」
「各位,一款燃油车的发动机丶变速箱丶底盘这核心三大件变得不再具备垄断式的竞争力,那会带来什麽样的产品市场变化?」
俞兴拿起茶杯,喝了两口水,也给台下充分的思索时间。
刚才因为一小段的电机论断,大家的注意力有所转移。
此刻,绕开三大件的意义回到脑海之中。
现在的国产车难以追赶国外品牌,最具代表意义的问题不就是被人诟病三大件不行吗?
这方面除了技术积累,百年工业产出的专利墙也是问题。
这问题,那问题,怎麽解决?
直接抛开问题,换个方向,那就不是问题了。
「我看到有人脸上的表情忽然变得很激动。」俞兴放下茶杯,笑道,「我想,比较敏锐的前辈已经感觉到这里面孕育的巨大机会。」
「我还是得强调一句,我认为这种变化必然是汽车行业里极其深刻的因素。」
「不管是汽车这一工业产品本身,还是与之绑定的品牌价值,都会随着电车的发展而动摇。」
「碳矽集团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握这个机会,如何把一款足够优秀的电车做出来。」
俞兴侃侃而谈:「截止到现在,碳矽集团已经拿到2亿美元的投资,不光是我,资方也在积极探索变革时刻的黄金价值。」
「绕开传统三大件,立足中高端的错位竞争,这是碳矽集团现在的目标。」
「技术是在叠代的,国家的政策也在尝试驱动我们这一庞大市场的变化,这一点从这两年的文件也都能看出来。」
「一旦技术的叠代完成,市场出现变化,也就意味着汽车行业的供应链要重构了。」
「今天是碳矽集团的供应商会议,在座的各位都是我们认可的合作者,也是我们认为能够成为新兴汽车行业供应链的佼佼者与潜力者。」
「没有好的供应链就造不出好的车。」
「只有在座的各位取得成功,我才能取得成功,只有我获得市场的认可,你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从这个角度来看,咱们的共同发展是有必要性的。」
「我期望我们能够以电车这样一款具备全新竞争力的工业产品为导向,进行深入的联合研发。」
「我自己是对这个电车项目投钱的,我也相信这份投入会换来更多的回报。」
「本来,出于对产业变革的认知,我有五分信心能够成功,但在过去几个月对国内供应链的调研与分析之后,这份信心变成了八分。」
「不光是在座的各位所表现的技术能力,包括目前供应链的基础突破也让人欣喜,我看到长安汽车已经联合西南铝业丶重大等方面开发出了应用于车身覆盖件的铝材,我看到宝钢980MPa的超高强钢生产线已经投产,我看到华为推出了国内首款的车规级通信模块ME909T……」
「我对未来的成功充满信心。」
「我认为这很可能不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而是一条全新的起跑线。」
「我们站在了新的起点,前面是庞大的市场。」
俞兴放慢语速,侧头往旁边看了看:「我本想看看旁边一起赛跑的国外燃油车品牌,却没看到他们的身影,再往后一看,他们居然是落后一步的位置。」
「我昨天和我的副总讨论这一点,他很不解,认为我太自大。」
「我今天在这里回答他。」
「因为它们的燃油车太成功了。」
「百年汽车工业,是积累,是领先,是成功,也是枷锁。」
俞兴说到这里,结束了一次对供应商的宣讲,看向第一排的IDG掌门人,询问道:「熊总,你看我们电车项目前景如何?你上来和我们聊聊,让我们也知道资方的看法和嗅觉。」
熊潇鸽直摆手,不愿登台。
俞兴走到他面前,强行把话筒递过去。
熊潇鸽拿到话筒,仍旧没有登台,只是往空中竖起一根手指:「我不懂汽车,我就想赚钱,我投一个亿。」
随即,他把话筒递还了回去。
一句话,一个亿!
俞兴率先鼓掌,会议厅里紧接着掌声雷鸣。
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比票子更具说服力的。
徐欣侧头看着熊潇鸽,瞧见他带着笑意的眼神,知道这位IDG掌门人今天是当了一回托。
她轻咳一声,自己也可以当托啊。
俞兴的目光与徐总交错,微微点头致意,不打算把话筒给她,准备接下来让已经有合作方案的供应商登台描述联合研发的模式。
然而,这时候的浙产投副总经理蔡皓宇见状,虽然没拿到话筒,却也站起来说道:「俞总,我们这边也很有兴趣参与碳矽集团的电车项目!」
俞兴这次是真惊喜,立即再奉上掌声。
随后,他邀请了汇川技术登台讲述电机的研发。
「俞总,你还找了不少托啊?」徐欣忍不住对站在一边的俞兴说道。
俞兴轻轻说道:「那个真不是,那个是真想来挣钱的。」
徐欣愕然,侧头看了眼浙产投的蔡皓宇:「你这个项目还真的要启动了。」
俞兴微微一笑:「是早已经启动了,不然,哪来的这个场面?」
徐欣忍不住再次环顾会议厅里的众多人头,有钱,有技术,有供应链,有潜在市场,有政策驱动。
短短几个月,俞兴的电车项目已经到了路上,目标是挡着挣钱的诸多行业巨头。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