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24(2 / 2)

加入书签

纪元手顿了下,檀弓是指一个人的人名,这是春秋战国时的鲁国人。

此章开篇讲的内容,甚至是现代都有的争论。

大概就是,鲁国的檀弓听说本国人公议仲子的嫡长子死了,檀弓束着絻发前去吊丧。

这种行为是很怪异的。

絻发就是居丧时一种打扮,如果絻发的话,那就必须露出左臂。

可这种絻发必袒的情况,只会出现在朋友死在其他国家,而且朋友还没有亲属,活着的朋友用这种方法主持丧事。

大概就是,一个人的朋友死了,朋友的父亲还在呢,这个人就絻发袒露左臂去吊丧,表示朋友没有亲属没有家人,甚至不在自己的国家。

说不好听点,这跟咒朋友老爹死有什么区别。

实际想表达的,就是说自己的朋友,被身边人背叛,孤立无援。

那檀弓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公议仲子的嫡长子死了,他不立嫡长孙继承,而立了自己的庶子。

嫡庶之争。

檀弓认为嫡长子没了,应该立嫡长孙。

檀弓疑惑不解,问了 一个鲁国大夫,为什么公议仲子可以不立嫡长孙,而立庶子?

这位鲁国大夫回答得也很有意思,他说:“仲子也是在遵循古时的礼制啊。”

“周文王舍弃伯邑考不立,而立周武王,不就是个例子吗?”

这也确实,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嫡长子,最后立了周武王继承。

孔子的学生听说这件事后,问了孔子。

孔子答:“不!应该立嫡长孙!”

“否!立孙!”

他认为这是根据周代礼制的做法,孔子就是想复周礼,这点大家都是知道的。

总结下来,《檀弓》开篇,像是个嫡庶之争的事。

檀弓的后面,则是在讲丧事的礼仪等等。

总之,这种话题放在小有家资的人户里,都有些危险,放在朝廷上,必然会引起血雨腥风。

谁让皇家真的有皇位要继承。

而官员的想法,也是他们站队的依据。

让不知轻重的考生们来答这种题,只怕会弄个天齐国惨案出来。

为了各方面考虑,这种危险的文章都不会拿来当科举题目。

这个例子比较能代表被规避掉的文章。

至于什么杀国君,抢国君位置的,更不可能做题目。

删删减减,大致范围就出来了。

也有人讲,既然那么多文章都不用学,之前为何还要读?

直接从课本里删掉不就行了?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

读书,只是为了科举吗。

以如今天齐国的朝廷的说法。

天下举子,以德为先,责以德业,方为重。

这么说的话,读书当然不止为了科举,还要立德,还要修身。

可同时,读书便能科举,科举又是读经传道,再以文章取士。

不仅如此,朝廷还加以利诱,秀才可以免丁役,举人进士可以做官。

其中还有银钱田粮相赠,更是直截了当的讲,读书科举是有好处的,有银钱的。

如果赞同,天下的学生,要以德业为先,那自然要通读经书。

只是这一行,费时费力,多读了许多“不必要”的文章。

这里的不必要,就是不用考的意思。

如果赞同科举就是为了科举,那在读书再开始,便不再背诵记忆那些不用考试的篇章。

这自然轻松不少,比别人少学三分之一。

再过分的,根本不看原书,只看解意,又或者只看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