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十四章 论剑(2 / 2)

加入书签

只是祠官年迈,手脚有些不利索,李夜清上前接过了花灯,帮其挂在了梁上。

老祠官颔首道。

“多谢,不知香客来城隍司所为何事?”

闻言,李夜清从袖中取出了一枚小檀玉叶的腰牌。

这是他出宫前李镇赠予的,交付了都司令牌后,没有官职终究不利于办事,加之都司是京城武官,远不如现在李夜清手中的直指绣衣使者来的方便。

直指绣衣使者是御史大夫下属的官职,虽只是六品,却也有着监察各道州府县的职权。

老祠官见到李夜清拿出的腰牌,躬身道。

“原来是绣衣使者。”

李夜清收起直指绣衣使者的腰牌后,向老祠官说道。

“我来城隍司想写一纸疏文,求助文判,还望祠官行个方便。”

听闻是官差有事,老祠官不敢怠慢,连忙取来纸笔。

李夜清坐在香案后捉笔行文,只用了半盏茶光景即写好了疏文。

城隍司供案上是大小五尊彩塑泥像身,居中是城隍,左右为判官,位居末等的就是黑白阴差,两道红绸自梁上垂下,衬在两边。

像崔安这样的文判是城隍司的阴司官差,轻易不会现身,平日里只有通过疏文才能与其交谈。

李夜清借供案上的烛火点燃了疏文,令人惊诧的是,烛火只燃去了纸上的字迹。

这纸疏文上写的是有关玉衣卫千户柳折的事,李夜清想借着疏文询问崔安,柳折如今是否还活着。

不多时,墨渍逐渐在纸上浮现。

陇西之清河县水妖为祟,死者合二百三十三人,今犹有稍陆续死,而无柳折,生不知之,而魂魄未尝入城隍司。

看着崔安写来的复信,李夜清不禁眉头微瞥。

清河县作祟的水妖如今已经害杀了二百多人,还有人在陆续遭难,地方官兵却无一点办法,这更应证了李镇的话是对的,如今大玄境内都已有妖魔滋生,玉京到底只是一隅之地。

但崔安却不曾在清河县死去的人中见过柳折,这倒是让李夜清稍稍松了口气。

就在李夜清准备将疏文放在火上烧去时,却发现疏文背面又浮现了一行字迹。

看完这一行字后,李夜清将疏文放在了烛火上。

这一次疏文尽数被烛火燃去,不曾落一点余灰。

向城隍司的祠官道别后,李夜清带着伶韵走出了祠庙,离开城南前他回头望了一眼身旁的神乐观府衙。

神乐观府衙左右都安插了持剑符的灵官护卫,还算是森严。

随后李夜清就拐进了巷陌中。

……

宣阳坊位于玉京内城城西,临近西市。

西市是内城规格最高的互市,又因沿靠运河,船舶司业也极为发达。

姜家是内城望族,据说与前朝的那位姜皇后还有着些许关系,如今家主姜正却只做些坊市和船舶司贸易,但也是了不得的商贾世家,在内城购置了不少地皮。

今日是姜家的黄道吉日,府中夫人待产,又逢圣人凯旋返京,请的城中白云观老道卜卦后也说是上上大吉。

姜宅院落中,穿鹤袍,别木簪的老道正在掐指卜算。

家眷都在房外焦急等候,已经接连进去了两个稳婆,祠庙符法更是请了不知多少,可夫人肚里的那位少爷就跟不肯出来。

不知过了多久,那姜家族老终于听到两声嘹亮啼哭,这才发觉手中的木杖都被攥出了印子。

姜正从稳婆手中接过两个孩儿,只见一个眉心有红纹,以白被褥裹着,另一个双目未敛,以红被褥包着。

他送到族老跟前,喜不自胜道:“爹,是一对鸾凤。。”

姜老望着一旁的青云观老道,老道颔首微笑,从袖中摸出一只囊包来。

“二位小姐是前世种因,今生同胞。”

言罢,白云观老道打开了囊包,只见里头的黄纸上写着两个名字。

麓玔,麓瑾。

“姜麓玔,姜麓瑾,好好好。”

姜老拿着黄纸连唤了三声好,这才记起来向老道致谢。

“多谢道长赐名。”

白云观老道颔首示意,却瞥见姜宅外的坊道上站着一位腰间佩剑,背后携画的青年。

而青年身侧还牵着一七八岁的女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