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57 章 盗墓与考古【五】(1 / 2)

加入书签

【在皇陵这种敏感的地方,有坍塌不往下面看看是什么,这如何可能。专家们便就着这处坍塌往下勘测,发现底下是个圆洞,看起来倒像是个门券的上半部分。

稍稍往里挖了一段,某个工人手电筒不小心往上一照,便赫然自一旁的石条上看到了个明晃晃的大字,上书“隧道门”。】

虽然刚听到天幕说自己的大明可能实际毁于这个败家子手里,心里对此子孙还颇为不满。

但听到这个过程如此离谱,明代诸位君王还是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

其他朝代的帝王就更加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天幕说得可没错,这不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吗?上赶着往上送,不接受可就不太礼貌了啊。”

真是瞌睡了就给人家送枕头呢。

刘彻笑盈盈地同自己的臣子道:“你说说后世的帝王,在地宫门口建隧道门就算了,还要标清楚这是隧道门,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他的茂陵,定然不会如此糊涂。

想到茂陵,刘彻又笑不出来了。

那会儿他茂陵说不定早就被人搬空了。

朱翊钧:???

怎么可能这么巧,直接坍塌到他隧道门门口?

他的隧道门之前为何还会有石刻的指示?是谁干的?

【大家想,到都到这了,要不往里挖挖看吧。

哼哧哼哧挖了十几天,果然在道路的尽头,看到了一个明式券门。】

朱翊钧:……

还真就这么巧。

可营建定陵的工匠分明同他说过,这个券门的与上层城墙浑然一体,隐藏得天衣无缝,定然不会被人发现端倪。

看来也是在诓骗他么?

【作为“诡计多端”的现代人,我们往往低估了古人的淳朴,更加低估了万历皇帝的“热情好客”。

在挖到隧道门之时,为了定陵的安全,谨慎起见,考古队员选择不拆除券门,而是从旁边再挖一条探沟,而正是这一举措,导致考古队员们错过了万历皇帝的邀请,走了许多弯路,那块直到地宫打开之后才被人清理出来的石碣便静静躺在券门之内。

上书:往前一丈便是金刚墙墙皮。】

朱翊钧脸色都气得青白了。

之前天幕一直明嘲暗讽的人不是他,他自然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真正切实落到他身上的时候,他才发现,天幕说话是真的让人怒不可遏。

什么叫他“热情好客”?

他没有想让你们挖了自己陵寝的意思。

还有,虽然说他知道工部会让工匠留下一些记号,但他万万没有料到,你这留的不是记号吧,简直就是规划图啊。

其他朝代的皇帝并不理解甚至大为震撼。

这什么明朝的皇帝,脑子有点坑吧。

便是当真留了记号,你走的时候也得带走才是啊。

【但要不怎么说定陵是善解人意

的皇陵。

虽然考古队员错过了一个重要的标识,多做了一个多月的无用功,甚至差点放弃定陵。

可就在大家沮丧地机械运作之时,又一个贴心的指路石破土而出。】

历代帝王忍不住脱口而出:“怎么还有?”

这皇帝陵,修得可真有艺术啊。

的确很善解人意。

朱翊钧人都已经麻木了。

且待工部尚书来了,端看他如何解释。

这到底是在他的定陵底下埋了多少标识啊。

【那是一块不起眼的小石碑,但是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十分珍贵,鼓舞着大家的心灵。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丈五尺。”】

这下就连自从知道自己的地宫安然无恙,便已经开始继续看竹简的始皇帝都震惊了。

他放下了手中的竹简,看着天幕上放出的图片,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辨。

好家伙,这位皇帝可还真是大方好客啊。

天幕没有冤枉他。

【这接二连的指引差点让喜欢阴谋论的现代人人仰马翻。

怎会如此,怎么会说得如此清楚,不要是通向什么暗道机关,要放什么毒箭毒气害死他们吧。】

天幕说得轻飘飘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皇帝们眼前一亮。

是了,怎么就不能如此?

懂得帝陵营建的官员赶紧制止。

陛下,哪里有这么管用的毒气啊。

再说了,那天幕都不知道是多少年之后的人了,要有也早就已经腐朽逸散了。

可别误伤如今的百姓了。

【但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跟咱奢侈的大汉猪猪一样,营建帝陵一直建到自己驾崩,明代帝陵营建完成的时间通常会早于皇帝驾崩的时间。

尤其是像万历这种在位时间比较久的皇帝。

定陵更是早在他驾崩之前数十年便营建完成了,这怎么可能不留下些记号,不然等皇帝驾崩了,发现,啊,定陵打不开了,这多尴尬。】

刘彻:???

为何天幕要单独提他?

他们汉代皇帝修陵不都是修建到自己驾崩前夕吗?

他不过是遵循祖制并发扬光大了好不好。

你们不能歧视他命长啊。

活得久是他的问题吗?

明明是他的福气嘛。

要他说啊,就是后代的这些皇帝不够有钱,建呗,建到自己入土之前,可不就没有这种问题了吗。

还有这定陵,竟然在人死前数十年就建造完了,那才建了几年啊,怪不得这么不坚固,几场大火就给烧塌了。

看看他的茂陵。

虽然被盗了这么多次,但是他方才看天幕放出来的一闪而过的茂陵图片,还威武得很嘛,就是比他预想中的矮上了不少就是了。

【再者说,经专家研究后发现,明朝帝后合葬,但咱也不能强求

夫妻二人同年同月同日死吧,便是古人,也没有这般强人所难的。

所以生死有时,若一方先死,一方后死,根据文献记载,应当是先死先葬,待后者死后,再行打开地宫合葬。

这地宫还得来来回回这么折腾,留下点痕迹也是理所当然的嘛。

托我们科学考古的福,一路从墓道口走来,遇上预先留下的证据,便只能说是并不离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