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97章 资本的影响(1 / 2)

加入书签

周不器想去推广传统戏曲,也想顺势拉拢几个企业家进来,大家一起搞,声势可以更大一点,毕竟这是做好事。

不过,运作起来还真不太容易。

很多人都很慷慨,说是如果周大老板想搞,那没问题,他们可以出一笔钱来支持。不过让他们也参与进来,那就没必要了,他们实在不懂。

这就没啥意思了。

周不器又不是去化缘的,他又不缺钱。

好在家有一宝。

石家岳父就出来指点他了,说他想搞的这件事,难度不小、名声很大。最好是以个人名义去搞,而不是成立某一个组织。

周不器就恍然大悟。

马老板也说了,想推动传统戏曲的复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有一定的市场化属性,可这就容易受到资本的影响。

跟“传统”就很相悖了。

这可不是二人转、相声那种偏门,传统戏剧的威名太大了。

很多岁数大的老领导,都是几十年的戏迷了,都很喜欢传统戏曲的那种模式,要是改得太过分,让很多人接受不了,那就是麻烦事。

就比如太极拳。

要是哪个自由搏击的拳击手站出来挑战太极拳这个行业,他能打遍行业无敌手……这个行业还奈何不了他,打架是硬实力,靠实实在在的拳头说话。

可有人就不愿意了。

很多人上了岁数的老领导打了一辈子的太极拳,结果你站出来把太极拳这么一通糟蹋……那就不好意思了,看看是铁拳厉害,还是你的拳头厉害。

马老板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上次听你说了想推动传统戏剧发展的思路,我还真问了一些人,想了挺久。其实各行各业的改革都一样,所有人都知道改革好,可就是改不动。难的不是某个生意或者某一个产业本身的制约,难的其实就是你改变不了那么几个人的看法。”

京剧肯定是不能动了。

先从南方下手吧。

南方剧种的文化性都很强,语言也都有地方特色,都比较高雅,大老粗们都听不懂。没了这个限制,改起来反而就比较容易。

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昆剧和越剧了。

尤其是越剧,这个剧种能够出现,其实就是在改革在市场里走出来的……当初没有固定的唱腔,没有固定的动作,都是一边演一边摸索,观众们对哪个唱腔哪个动作叫好了,就赶紧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可以说越剧就是当代国内最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的传统剧种。

其实也不算太传统。

也就出现了一百来年,跟昆曲的四百年历史差距极大。因为历史不够悠久,传统的桎梏没有那么强,现代的越剧演员在改起来的时候也就都比较大胆,很多剧目都会非常地前卫、非常地时髦。

这次来魔都,周不器去了一趟魔都的越剧团,见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越剧演员,以及朝气蓬勃的青年演员。

多少有些唏嘘。

越剧已经是国内市场化发展最好的剧种了,可很多没关系没机会评职称的演员仍旧是收入微薄,养家糊口都难。

一两百年前,剧场表演那都是江南的天下。

现在好像时代变了。

东北出了个本山大叔,一统二人转的市场;津门出了个老郭,一统相声市场;婕妤传媒旗下的开心麻花也不得了,线下的剧场表演同样是一票难求。

文化更兴盛、经济更发达的南方,反而在这方面没有做出太多亮眼的成绩。

在魔都的越剧团,周不器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

剧团是事业单位,每一次的剧场表演,看的不是市场需求,而是政策上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统一安排。

演员拿的基本都是死工资。

剧场收入跟他们无关。

这就简单了,那些成名的有身份的演员哪愿意辛辛苦苦地免费演出……都是有任务的时候再出演。

这就导致剧场表演的场次很少。

在有限的场次里,都是知名演员们拿到更多登台的机会,青年演员缺乏锻炼,技艺就很难提高,艺术成就上就很容易断档。

还有一点。

票价太高了,动则几百块。

从艺术成就上来看,他们的表演完全值得几百块的票价,可商业毕竟看的还是市场……过高的票价,一下就把很多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给排除在剧场之外了。

戏迷群体培养不起来,而缺少了年轻人的观看,就等于缺少了这个社会上最有效的宣传力量。

从这也就能看出来白先勇先生对昆曲作出的巨大贡献了。

他自掏腰包,找了一批青年演员去演《青春版牡丹亭》,然后去免费地在高校里推广,让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去感受传统戏剧的魅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