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3(2 / 2)

加入书签

胤祐问:“什么东西?可是跟土豆一样的农作物?”

土豆也正是在圣旨中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因为生长在泥土里,长相圆润如豆,最后被康熙敲定了这个名字。

宝敏听闻时,倒不觉得诧异,反而松了口气。

叫土豆挺好,起码自己不会嘴瓢。

“还请陈先生同七爷解释一下。”宝敏朝陈以柱点点头,安慰着人,示意他大胆同胤祐推荐自己。

毕竟在之后的乾隆朝,红薯可是在山东救了不少百姓,甚至被大力推广至各地,被称“金薯”。

如此好的宝物,有什么不敢吹的?

胤祐听闻陈以柱的话,眼眸微亮,不过见识过土豆的高产以后,面对同样高产的红薯,他已然学会了淡定。

“好好,听陈先生意思,这东西在福建、浙江一带高产是既定的事实。可从未在北方种过?”

“是,当时福晋同草民说,想要将这东西通过京城传播到天下,又列举了庄子上西瓜的传播法子。草民觉得福晋是实诚之人,值得信任,所以北上,想要先种植一年。”

陈以柱谈论起火室里面已经种植起来的红薯,看生长状况,并不逊色于南方种植的红薯。

“不过火室地方小,温度可控,精细伺候着,倒也只是一个初步的实验,要想真的看红薯能不能在北方长成,还是要挪到田地里面试种。”

胤祐也知晓是这个道理,忙安慰道:“陈先生放心,皇庄很大,目前需要在里面种植的农作物不过是规划了两种。等过完年,我好生策划后,自会给你分划一大块田地。”

陈以柱一家明日要跟着挪去皇庄的事,被胤祐一句话敲定。

宝敏见状,却想着红薯的种植方法也应该

早日安排,让人画成水墨画的小册子,准备着到时候一同分发下去。

眼前的人都不知道红薯在北方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可宝敏知晓,时任福建巡抚的金学曾所撰《海外新传七则》中描述番薯,“薯苗入地即活。东西南北,无地不宜”。而在乾隆十四年,山东胶州种植红薯,出土个头大,则彻底证实了这一点。

宝敏垂眸想着育婴堂的苦,若是红薯土豆真的能够在明年推广到各地,起码寒冬中,这些穷困的百姓们,不会饥肠辘辘。

陈以柱得了胤祐的承诺,喜极而泣,恨不能当场表其感激之情。

胤祐赶忙将人搀扶起来,“若是红薯能够在北方成熟,陈先生祖辈的功绩也必须让人知晓。立碑传颂,人人皆知。”

胤祐给予的承诺之重,更是在陈以柱心中点燃了一把希冀。

等从后院出来,月偏枝梢。

胤祐说:“先前有人上折子说皇阿玛纵容我胡闹,天下百姓,哪有不会种地的?就算不会,田地的问题也有县令可查,在京城里平白无故弄个农部,不过是多一个冗杂的官府组织吃钱。”

“先前跟言官辩论,辩着辩着,自己也难免会陷入他们的话语之中,产生怀疑。”

“难道这东西真的没必要?农部的建立更不会给百姓们带来好处,只是匍匐在百姓身上吸血。”胤祐轻呵一声,“皇阿玛力排众议,骂他们腐朽愚蠢,又同我和五哥说,听他人之言,不如做己之事。”

“那时,我心中也忐忑不安。可现在在庄子上瞧见了几位认真研种西瓜的先生,还有世代传教红薯的陈先生。”

“倒觉得,说再多,都不如先去做,眼见为实。”

宝敏听着,也没打断胤祐的感慨,只是附和道:“想做什么就去做,若是爷这样的家世都唯唯弱弱,瞻前顾后,那何谈庇佑天下百姓?”

不触碰皇权,种点田,还逼逼赖赖。

瞧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