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4(2 / 2)

加入书签

【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碰!铿锵有力的金戈之音。

【惹恼了俺,提两把板斧杀进金銮殿!】

诸人大为震撼。

杀进金銮殿?

金銮宝殿是皇帝的住所,说话人好大的口气!

李白感慨:“好一个英雄只此敢争先!这是何人之作?”

一句话道出了英雄的真谛,做旁人不敢为胆怯为之事,当为英雄无双!

陈圆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好充沛的苦意,好艰涩的难过。

陈圆圆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深沉的痛苦,联想到己身,从一被亲人卖掉的歌妓到宠冠平西王府的妃子,再到年老色衰,常伴青灯古佛,一代红妆繁华落尽,归于寂寞。

一时间,无形的悲伤自心中袭来,忍不住哽咽。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所说的“饰小说以干县令”,《汉书艺文志》里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由此可见,最早的小说家在古代担任着一种名为“稗官”的职责,专门负责收集民间的琐屑之言,与后来的小说家定义不同,他们更像是现代的新闻记者,深入民间搜罗各种八卦消息。】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墨家有墨子,儒家有孔孟,道家有老庄,兵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人才辈出,与这些学派对比,没有一位挑大梁人物的小说家被视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汉武帝年间。

侍郎虞初不爽道:“什么叫没挑大梁的人物?虞某难道不是吗?”

他写的《周说》足囊括了九百四十三篇短篇小说呢!人人都叫他黄车使者,就说他牛不牛吧?

若小说家有鼻祖,他虞初当仁不让!

东汉仲长统摇头道:“小说家,小道也。”

他不明白天女为何要讲小说家而不讲儒家道家,民间文学再如何发展,影响也不似黄老之学和儒学。

【因为不受重视,小说家从战国开始便慢慢衰落了下去,后来的统治者也不把这个学派放在眼里。】

小说家们面色通红:“咱们确实是小儿科了一点.....”

和老百姓走得近,和上流社会离得太远,讲的都是市井里的小事,难怪统治者会轻视他们。

小说家们垂头丧气着,耳畔的天音却突然话语一转。

【不过,当时的人们绝对无法想象——

千年之后,最流行于广大群众间的名家不是儒家,不是道家,也不是其它各家。

而是最不起眼的小说家!】

什么?

小说家们猛地抬头,满脸惊讶。

他们是不是听错了,天女说后代子民最推崇小说家?他们不会出现了幻听吧!

众人茫然道:“后世人很喜欢看小说吗?”不然为何会比儒学墨学更流行?

其它诸家弟子们也百思不得其解,疑惑地看着天幕。

【小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化是民族凝聚的纽带。一个先进的国家想在世界上拥有影响力,国力是基础,是震慑力量,但真正让世人接纳它,愿被其引领,靠得却是这个国家的精神文化。这便是国际文化话语权。

清朝末年以来,西方一直用文化殖民掌控他国,建立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企图让全世界生活在他们的影响下。

电影、游戏、教育,多方面入侵各国的文化圈。】

戚继光皱眉:“文化殖民?”

殖之一字,让他想到了清末王朝向外国列强割地赔款的场景,所以文化是与国家领土等同重要的事物?

戚继光不理解,文化难道还能比刀枪更厉害,刀枪有形,文化无形,说两句话就能影响他们中国人了?可那些传教士传了这么多年也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