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6章 花石纲来了(2 / 2)

加入书签

得知赵俣来了,负责延福宫建设的赵佶丶李诫等人,赶紧前来迎接赵俣。

「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赵佶丶李诫等人大礼参拜道。

「免礼平身。」赵俣说。

接着,赵俣就问起自己最关心的事:「你二人上奏章言,水泥有了重大突破,速带朕去看。」

赵佶和李诫听言,边在前面带路丶李诫边说:

「此事还得感激麻皇妃,她给我等留下的水泥研发方向中明言水泥烧制需要极高的温度,我等想到,陶瓷烧制温度可达到较高水平,定窑丶汝窑等名窑烧制瓷器的温度更高,此外,我大宋在冶金等领域也有发展,对高温技术的掌握有一定积累,我工部便以此为基,研发出了水泥窑……」

李诫说得简单,但实际上,工部的人在水泥的研发上付出的艰辛,根本不足为外人道也。

就说一样,因为没有对材料成分进行精确分析和配比的能力,工部的人在研发水泥的配比上就不知道试验了几万次。

好在,麻晓娇在现代接触过各种材料,对其性能有一定的了解。穿越到北宋后,她能识别出制作水泥的关键原材料,如石灰石丶黏土等。并且,她利用自己的知识,提出了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处理的方向,以及如何能达到制作水泥的要求。

有了这些作基础,工部才能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在水泥的研发上,取得如此巨大的突破。

赵俣亲自看过工部研发出来的水泥,又亲眼看了他们做的试验以及用这种水泥浇的混凝土,确认了工部研发的水泥虽然还远远比不上后世的水泥,但已经比之前麻晓娇他们搞出来的水泥强出很多了,甚至都能勉强一用了。

赵俣当场就给李诫加官进爵,同时,所有在此事上立功之人皆有升赏。

过后,赵俣说:「这水泥,实为我大宋建筑之革新利器,可令宫室坚固耐久,百姓居所亦能因此得以改善,免受风雨侵扰。朕观之,心生欣慰,实乃国之大幸,民之福祉也。」

袁倾城在一旁补充道:「水泥之用,若广而推之,不仅宫室受益,道路丶桥梁丶水利等皆可因此变得更加坚固耐用,对我大宋发展,实有不可估量之益。」

赵俣闻言,装着眼前一亮,说道:「爱妃所言极是,此等良材,当广为应用,造福万民。朕欲下旨,令工部尽快将水泥炼制之术推广至全国,凡需用之处,皆可酌情采用。」

李诫等人听言,无不欣喜不已!

「臣等已着手准备,将水泥炼制之术编纂成册,以便流传后世,惠及子孙。臣等亦将加强研发,力求使水泥炼制之术更加完善,以应国家之需。」李诫说。

「大善。」赵俣说。

等赵俣看完水泥,赵佶很殷勤地将赵俣请到了一旁的临建中去看他已经画好的延福宫的图纸。

一来到临建当中,赵俣就被墙上那数以千计的图纸给震撼到了。

赵俣的目光在图纸上缓缓游移,发现每一处细节都似乎蕴含着匠心独运的巧妙。

整体来看,延福宫的设计图,繁复而不失雅致,既有原来赵宋王朝宫殿的庄重威严,又融入了新颖的布局与构思,令人叹为观止。

说老实话,赵佶的艺术水平,真不是吹的,抛开他美轮美奂的设计不说,就他的这些图纸,随便拿一张去后世,都够赵俣吃穿不愁的了。

很显然,这延福宫倾注了赵佶大量的心血。

「端王这设计,确实宏伟壮丽,只是不可取。」赵俣不无遗憾地说。

赵佶听言,心中一紧,连忙问道:「莫非有何不妥之处?」

「朕观之,虽甚好,却极尽奢华,必耗时费力,恐劳民伤财,非国家长久之计,故不可取也。」赵俣说。

「陛下忧心国事,实乃社稷之福。然延福宫之建,非为一己之私,实为彰显我大宋威仪,振奋民心。此钱不可省也。」

「且延福宫之建,亦可带动工匠技艺之提升,促进相关行业之发展,对百姓亦非全然无益。臣以为,关键在于把握分寸,勿使奢华之风盛行即可。」

「再者,陛下若想推广水泥,定然要有实例以安天下人心,普天之下,可有比一座皇宫更有说服力之物?」

看得出来,赵佶不想更改他绝妙的设计。

不想,赵俣根本不给赵佶面子,直截了当地将赵佶的说辞给否定了:「只是一住处而已,无须这般精美。建材亦就近取之即可,像你这要从苏丶湖二州采太湖石四千六百块,太过铺张浪费。」

这太湖石正是赵佶的得意之处,他以为,赵俣这个土鳖,根本就不知道这太湖石有多美,才拒绝用太湖石的。

所以赵佶连忙跟赵俣说:「陛下或不知,这太湖石极美,乃修建园林不二之物,讲究「瘦丶皱丶漏丶透」……」

此刻的赵佶,对太湖石是那麽痴迷。在他看来,要是不用这太湖石来装饰延福宫,绝对是赵俣的巨大损失。

袁倾城听不下去了,劝谏道:「官家,此恶源断不可开……」

袁倾城此言一出,赵佶脸上的不悦之色一闪而逝。他很想说,你一个深宫妇人,懂什麽,也敢对我的设想指手画脚,再者说,一些破石头而已,又能值多少钱?

可赵佶不敢,因为看着袁倾城就比他跟赵俣亲近。

袁倾城继续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此例一开,必人人效仿,恁地时,为获取花石,官员或不惜破坏百姓房屋丶坟墓,强取豪夺。更有甚者,许多百姓因花石而倾家荡产,小小花石将耗费巨额财政资金,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导致国库空虚,激起民怨,动摇我大宋统治根基。」

袁倾城所说的,别说赵佶和一些弄臣觉得太过夸张,就连在场的一些旧党官员都觉得袁倾城有些过了。

『一些石头而已,也至于如此上纲上线?』

『袁皇妃比谏官还苛刻,此类女子多半不会被君主长期喜爱,恐怕很快便会失宠。』

然而,让在场之人没有想到的是,赵俣竟然对袁倾城的谏言不吝夸赞:「爱妃真贤妃也,所言极是,此恶源断不可开,今我大宋百废待兴,岂可将钱财花在大兴土木上,省下这钱,给百姓免税,方是治国之道。」

袁倾城不是张纯,不然,此时抓住赵俣的口误跪地谢恩,她立马就能高升为四妃之一的贤妃,而她只是很欣慰地一拜:「官家圣明。」

随后,赵俣下旨:修建皇宫所需建材,只得从京畿地区就近寻找,或跟民众公平购买,任何人皆不得藉此事扰民,不然从重从严处罚。另外,延福宫不需要规划太大的园林丶水系,有一点点缀一下即可,至于多出来的空地,要麽多建房屋用来改善宫人的住宿情况,要麽用来建不烧钱的广场,以供宫人锻炼身体用……

……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