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8(1 / 2)
,改为用新闻纸进行印刷。
印刷设备也先进许多,报纸的成本便低了很多。
报纸成本低,售价就也低了,销量自然猛增。
如今,《申报》在上海和周边大城市销售,每日都能卖出数万份。
《新小说报》跟《申报》当然不能比,他们每日大约能卖出七千份。
卖出的是七千份,看报的人却绝对不止七千个,这些看报的人,还都是家境不错的,因此,商家很愿意在报纸上打广告,广告收入是《新小说报》收入的大头。
若他们报纸的销量起来,广告一定能涨价!
多印一些,平摊成本后,每份报纸的成本还会下降。
他们报社请排工排报纸,四张加起来二十四元。
新闻纸一千张大约一元,印刷费一千张大约两元。
之前,他们每份报纸用三张纸,算下来成本是一个铜元多一点,而他们报社出售报纸时,每份卖两个铜元。
光卖报纸,七千份大约能挣五千个铜元。
现在他们每份报纸四张纸,成本有所增加。
但广告和销量也有增加,反而可以多赚一些。
黄培成算着账,已经决定,往后再接广告,一定要广告商加钱。
黄培成正想着这事,又有人找上门来,想买报纸。
黄培成喜笑颜开。
今日,《新小说报》多印了三千份,总印刷量已达到万份。
若这一万份报纸都能卖出,那上海日销量过万的报纸,便又多了一份!
第37章 后续情节
桑景云和桑钱氏买好报纸, 又去买了四斤猪肉,一斤冰糖,这才往家里走去。
回家的路上, 桑景云抱着报纸,有些兴奋。
《新小说报》编辑部的人, 大概是误会了她的身份,以为她是个有名的文人, 于是在刊登她的小说时,用了标点。
这对她来说, 有极大好处。
一定会有很多人, 关注到她的这部小说。
甚至一些平日里不看小说的人, 说不定都会读一读她的小说。
但走着走着,桑景云心里的兴奋渐渐退去, 开始考虑一些别的东西。
她原本, 只想写一部可以快速发表,可以挣到钱的小说, 并未多想什么。
但现在, 她的小说这么受重视, 她的追求,或许不该只有这么点。
桑景云觉得,自己可以想办法,将这部小说写得更好一些。
她有自知之明, 她知道她的学识, 绝对比不上这个时代那些读了多年书的文人。
单论对文言文的理解, 桑景英都能超过她。
她初高中那会儿,学了许多古文,但时间一长, 就都还给了老师。
一些纯文言的内容,她是看不懂的。
但她也有优点。
她敢打包票,她看的小说的总量,超过这时任何一个人,她写过的小说的总量,也超过这时的任何一个人。
上辈子,她是真的很喜欢看小说,看书速度还非常快,若是看不用动脑的网文,有时一天下来能看上百万字。
写小说这一点,那更不用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