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4(1 / 2)
不成。你说一个个都干干净净,还读书讲礼,要不是我有孩子了,我也想收养啊!”
两个妇人说着说着,眼神又落到了食堂角落,那里坐着的,是一群十岁以上的少年,大部分已经十三四岁了。
“孤儿在慈幼局顶多待到十八岁,真不知道说是幸运还是不幸。”
有人来收养,肯定愿意收养年纪小些的孩子,这样养得亲。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呢,处境就比较尴尬了。
他们若是年纪小一些,赶上这个好时候,被收养的几率会增大很多。不过现在呢,好歹也赶上了尾巴,还能读上一会儿书,以后出去找活儿,也比完全不识字的要好点儿。
可是,孤身一人,好点儿也好不到哪里去。慈幼局能介绍工作,也有限。
理论上慈幼局的小孩,只被抚养到十五岁,而从十五岁到十八岁,这几年算给他们的适应时期,还想住在这里也可以,但就要交钱了,倒是比住在外面便宜,然而也得几贯钱呢。
十八岁彻底独立,十五岁就得开始赚钱了,有些孩子出去之后,赚不到钱,就跟着流氓混。
——说起来,最近开封府肃清风气,做流氓也没前途了呢。
第238章 慈幼局的变化(下)
云雁回在研究中发现, 大宋现行关于慈幼局的种种规定并不是十分完善,与他前世了解到的不大一样,想来是这个时候慈幼、养老等事业还属于刚起步。
因此,云雁回与林易讨论了许久,又请教过包拯, 最后写了条陈。很多都是几十、几百年后的方法, 能够执行, 又不会与此时的观念相悖。
——毕竟云雁回不能振臂一呼,告诉大家少生孩子多种树。
最后,云雁回便和林易一起去找仁宗。
林易其实是有些胆怯的,他见官家见得不多, 因此非拉上云雁回壮胆。
仁宗听说慈幼局有条陈要面述,便欣然应允。大宋历代皇帝时常会强调,不允许抛弃子女。对于重视人口的国家来说,这是非常不乐见的情况, 也因此才会应运而生慈幼局。
谁知林易进殿, 身后竟然还跟了个云雁回。
在仁宗心里, 云雁回就是去做做慈善,到处募捐一些东西,让孤儿们过得更好,前不久弄出来的连环画不就很有用吗?对此,朝廷是喜闻乐见的。
但是,现在看到云雁回和林易一起过来,仁宗便想,难道还上了心,有些建议?
云雁回老实行礼,因林易在一旁,他怕吓着林易,就比较收敛。
林易紧张得很,“官、官家,近日来,臣与逐风商议了一些关、关……”
他说着说着,牙齿都在打颤。做了这么多年官,一直都是无关紧要的职务,还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境况呢……不禁就脑补起来,若是说得不对,官家不满意怎么办?
仁宗十分和善地说:“你先缓缓。”
林易便哭丧着脸停下来,开始喘气,试图平息心跳。
过了一会儿,仁宗看他还好了,便问:“可以了吗?”
林易回头看了一眼,接收到云雁回鼓励的目光,便坚定地点了点头,“官家,杀子、不举子之风不若往日严重,然则从未停止,臣有如下想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