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6(1 / 2)
主立宪制就再好不过了!
崇祯也打起了精神,他知道自己做不到彻底控制那瘟疫。
但是如今他既然知道了鼠疫的传播途径,总能多救几个人。
百姓们哪怕不信朝廷, 也应当信那天幕所言。
只可惜那天幕没有告诉他们那福建大夫的大名, 不过倒总算有了方向, 而且还有那吴又可也是有本事的,他也可以命人去寻找一番。
吩咐完后, 崇祯才又看向宫墙之外。
他的确救不了大明, 但希望他为帝的最后这段时光也算是没他们老朱家的先辈了。
除明朝外,其他历朝历代的皇帝听到那明末的惨状也都是背后一凉, 连忙召集了官员商讨防疫事宜。
姜宛说完了明末, 便继续介绍口罩的历史。
“当然其实这些遮挡口鼻的布条跟现代的口罩差别很大, 毕竟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病毒真正是由什么传播的,而这布条实际上也挡不住那更加细小的病毒。”
“直到1861年,法国的微生物学家通过鹅颈瓶实验证明了空气中存在生物细菌,不过呢, 那时候人们只以为通过肢体接触才能传播细菌,于是开始对相关手术器械开始消毒。”
“只是医生们发现,即使做了充分的消毒准备,手术中还是有不少的病人感染。直到1897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弗在实验中证明医护人员交谈时的唾液带有一种细菌会让病人感染。于是以此为基础,德国外科医学家呼吁医务人员在手术时,应当带上消毒后的纱布口罩。”
“不过呢,那时的口罩很粗糙,只用几层纱布将脸缠起来,不仅不方便,密封性也很差。于是人们开始对其改造,增加细铁丝作支架,然后又增加了挂耳的带子,成了现代口罩的雏形。”
“现代意义上的口罩出现在华夏则是清末的东北大鼠疫,就如同之前所说的那般一个王朝的末期似乎总伴随着一场大瘟疫,1910年清朝的最后一年,从俄罗斯回来的工人为哈尔滨带来了鼠疫。”
“清王朝此时也已经是风雨飘摇,但是在最后的时刻清廷竟是难得地展现了一些现代政府的素养,他们派了海外留学归来的医生伍连德去到东北控制瘟疫。”
“经过对患者们进行调查与尸体解剖,伍连德确定此次瘟疫是肺鼠疫,比以前常见的腺鼠疫更加烈性,且传染性更强。彼时东北情况复杂,不少地方和铁路在日本人和俄国人的控制范围内,但是伍连德却说服他们封了城,关闭了铁路以及公路,对疫区进行严格隔离,焚烧患者尸体和患者住所,最终4个月便控制住了疫情。”
“同时他还发明了一种口罩,只需用两层纱布夹一块吸水棉便能制成,造价低且材料极易获得,不仅在这一次的鼠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之后大大小小的疫情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明洪武,朱元璋听到大清末年也爆发了鼠疫,先是心头一喜,想那满清也有今天。
但很快他又觉得不对,满清能有多少人,这死得还是他汉家百姓啊!
然而在听到大清竟然四个月就控制下来了鼠疫,将疫区控制在了东北后,朱元璋彻底有些破防了。
他语气很是酸溜溜道,“这满清可真是命好,竟然在末年还能碰上这样的好臣子!咱大明怎么就这般倒霉?!”
马皇后听到自己丈夫的话很是无奈,只能安慰道,“那大清统治的也多是我汉家百姓,最终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瘟疫到底是好事一桩啊!你得往好的方面想啊!”
朱元璋又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他心中难免酸溜溜嫉妒满清的好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