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1(1 / 2)

加入书签

, 因此义务教育真正得到发展其实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新中国刚成立时, 我国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普及义务制教育,但却一直尽力普及教育,更是开展了好几次的全国大规模扫盲活动。”

“1949年, 我国刚成立时约有5.5亿人口, 文盲率却是高达80%, 不仅老百姓需要教育,同时还成了新中国发展的大障碍。于是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大规模扫盲运动开始, 遍布了农民、工人、士兵等等各行各业。”

“1952年是第一次全国性大扫盲, 1956年周总理再次号召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文化进军,第二次扫盲达到高潮, 1958年陈元帅在会上强调, 扫盲是让六亿人睁开眼睛的工作, 第三次扫盲运动又开始展开。”

“从新中国建立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与了扫盲培训,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在的文盲率已经降至2%, 基本上做到了青壮年人人都能识字读书。”

“当然我国正式提出九年义务制教育是在1985年,即全国的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小学六年以及初中三年的基础教育。”

“当然仅仅是强制规定儿童必须受教育也是不够的,因为还有不少家庭挣扎在温饱之间,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那么有远见,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于是依旧有许多适龄儿童被迫失学。”

“于是考虑到这种现象,再加上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06年时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同时规定对学生免收学费、杂费,大大降低了家长们的经济负担。”

“免收学费、杂费”这个词以极大的冲击力冲击着天幕下所有人的耳朵。

田间地里的农人们皆是一脸不可置信。

一个满头白发衣衫褴褛的老人道,“什么?读书不要钱?这怎么可能?官老爷们怎么可能这么好心?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听说过”

一个正在浆洗衣服的中年妇女对旁边的人道,“读书可贵哩,听村里的富户说,他们家想要供大儿子读书都需要把牛卖掉,怎么可能不要钱?”

一个身材枯瘦的年轻汉子也摇头,“别说他们了,就我在县老爷那做工,他想送大少爷去最好的书院读书都要犹豫许久哩!”

村口大槐树下,正在带小孩子读书,满头白发的老秀才则是激动地流出了泪来。

“这是真的吗?后世真的读书不用钱了?”

秀才苍老的手不由得轻微颤抖,年少时他家还算是村中的富户,再加上他很爱读书,于是父母便咬牙送他去了镇上的学堂。

他花费十年终于考中了秀才,然而随着他父亲的去世,家中便再也没有余力供他上学。

于是乎他便只能回到村上,平日里种田维持生计,闲暇时带带村中小孩收些束脩,又或者帮村中的村民写信赚些贴己。

彼时他在镇上的学堂中也是前几名,有几个同窗已经考上举人,还有一个更是在几年年前高中进士,成了贵人。

他常常在想,如果当初他有机会继续读书考学的话,是不是也能像那位同窗一般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只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如今他只能面对着数不尽的农活,教一教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

此时京城中的国子监也是热闹非凡。

能进国子监的大多家境优渥,出生富贵,有的甚至是出身世家高门,皇亲国戚。

一个衣着华贵的年轻男子冷哼道,“哼,胡搞!那些农人上学有什么用?他们种好田不就行了。”

一旁衣着相对朴素的男子连忙帮腔,“小侯爷您说得是啊,那些农人读什么书,不过你放心,那些贱皮子哪怕能读书也是比不过您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