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06章 你不想回长安吗?(1 / 2)

加入书签

第406章 你不想回长安吗?

颜果卿可不是好糊弄的,人家在历史上,是起了超级大作用的,迫使安禄山在潼关之前分兵回救河北,给大唐朝廷吸引了极大的火力。

他将史思明给吸引回来了,要知道,安禄山下面,最能打的就是史思明,这个人的军事能力,是有可能是超过郭子仪丶李光弼的。

可以这麽说,颜泉卿改变了安史之乱的走向,改变了大唐的历史。

当他发觉静塞军在向东移动之后,心知自己是无法劝阻薛嵩的,人家根本就没将他当回事。

而他这个人,又特别负责,心知就这麽任由奚族的王庭大军四处乱窜,恐怕会出大事,于是他让儿子继续留在军中,自己只带了几个人,便朝着卢龙军主力方向寻了过去。

劝不动薛嵩,就劝乌承恩。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要随机应变,不能因为某些地方出了岔子,仍旧一味维持既定战略。

他知道薛嵩是爱惜羽翼,不愿意让静塞军涉险,但你也得分场合啊,这是大唐皇帝设定的攻略方案,你个人的矛盾纷争,是需要让路的。

一天之后,颜果卿找到了乌承恩,并痛陈利弊,希望乌承恩回师,先将奚族大军解决掉。

乌承恩虽然与薛嵩关系极佳,但这一次也认为薛嵩做的有点过了,不过他也能理解,因为薛嵩一直有意对付安禄山,准确来说,薛嵩希望在范阳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平时争不动,那麽只能藉助战争这样的机会。

现实就是这样,一场大战打完,谁的部队保存的最完整,谁说的话分量就重。

所以乌承恩紧急汇报给距离他不远,而且已经与契丹发生过几次接触性战争的李光弼,李光弼收到消息后,一点都不带犹豫的,立即命令乌承恩调转方向,

寻求奚族主力决战。

而李光弼的卢龙军也会分出一部分,交给火拔归仁,策应乌承恩。

这样一来,战局瞬间变幻,范阳成了攻打契丹的主力,平卢方向主攻奚族。

而薛嵩和史萃乾的静塞军,被分割在了最南边,啥也插不进手来。

史萃干憋屈死了。

历时二十五天的大战,在年关之前终于结束,奚王李延宠的大军被冲杀的七零八落,率馀众投降之后,李光弼下令乌承恩将其斩杀。

范阳军与契丹先后六次大规模会战,终于在腊月初,由一支五百人组成的骑兵奇袭王庭得手,迪组里在回救的路上遭遇尹子奇的伏击,兵败身死。

契丹八大部落自此四分五裂,溃不成军。

安禄山攻入契丹王庭,也就是松漠都督府,将城内王室成员全数俘虏,并开始指挥魔下各部,占领契丹的各处关键要地。

只要他比李光弼先一步控制这里,那麽朝廷将不得不将契丹旧境划归范阳管理。

朝廷不得不这麽做,否则无法安抚范阳各镇,因为这是规矩,谁打下来的算谁的。

也就是说,薛嵩这麽一搞,不仅仅是搅乱了平卢未来的版图,也打乱了李瑁的计划,李光弼本来距离契丹王庭最近,对契丹是志在必得的,这下好了,只是个灭奚之功,大头被安禄山给抢走了。

「派去的人回来了,安禄山不肯交人,」白孝德进入帅帐,叹息道:

「范阳已经开始收编契丹各部,安抚各部落少民,并没有大肆杀戮,这可如何是好?」

李光弼脸色阴沉,李瑁给他的命令,是要在契丹展开大清除的,以肃清这一地区的契丹馀孽,方便迁入汉民,彻底汉化,但是安禄山可不是这麽想的。

这个人以前与契丹各部都有联系,想要藉此将各部落收入魔下,以壮大其在范阳的势力。

这麽一来,契丹等于没有灭国,残馀势力仍在,将来一旦找到机会,照样会反叛大唐,这跟以前没有什麽区别。

辛云京顿时怒道:

「没有咱们拦着奚族那两万兵马,安禄山哪能这麽顺利?这下好了,头功是他们的,松漠府恐怕也要不回来了,节帅如何向陛下交代?」

孙立明长叹道:「这就叫出力不讨好啊,静塞军坑死咱们了。」

白孝德道:「安禄山就是故意的,当下契丹八部,酋长全都是遥氏,与节帅有深仇大恨,留着这些人,就是制衡我们。」

遥琴氏在赶走大贺氏之后,将八大部落的酋长全部改为本族,八部分别是迭刺丶乙室丶品丶褚特丶乌丶突吕不丶涅丶突举。

李光弼想要拿到契丹,必须杀光这些酋长,否则这些人是不会跟他和平相处的,所以说,安禄山几乎是断了契丹归入平卢的可能性。

「高秀岩在大同军在什麽方向?」李光弼突然问道。

白孝德道:「应该在燕山以北,游骑三日可至,葛逻禄两万骑军东进,若非王大将军压阵,他们必然干预。」

葛逻禄在大唐与契丹开打之初,就派出了两万铁骑于契丹边境游弋,他们也在寻找机会。

但是王忠嗣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大同军全程跟随,在盯着他们,而河东方向,横野军兵马使张志高,加上岢岚军以及单于都护府总计八千人,在北境做出跃跃欲试的姿态,吓得葛逻禄没敢动。

因为他们一旦插手进来,河东就会直接干他的老巢。

那麽一旦与大唐交恶,回部和拔悉密部也很可能会趁机在背后给他来一下。

以至于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看安禄山拿下契丹。

李光弼也是没办法了,他不愿意求助李瑁,只想自己去解决问题,所以动了一个念头,希望王忠嗣撤军,摆出放纵葛逻禄部的姿态,诱使葛逻禄部攻打安禄山,他便可以藉口支援,深入契丹境内。

不像眼下,被安禄山阻在了契丹东部,不得寸进。

但是转念一想,这种法子,陛下应该不乐意。

「我亲自见一见薛嵩,商议对策,不能让契丹就这麽落入范阳手里,」

李光弼起身,在安排了一些事情之后,带着一支卫队去寻薛嵩去了。

他心里对薛嵩的怨言是非常大的,恨不得挖了对方祖坟,但是利益当头,他也只能选择与薛嵩合作,一起对付安禄山。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嘛。

「不杀此贼,与此案同!」

薛嵩一刀砍在帐内的一面长桌上,表情凶残暴戾,眼珠充血。

帐内的将领,包括史萃干也都是义愤填膺。

薛嵩兄弟五个,他排行老大(前文写错,改了),老二薛疑,老三薛,老四薛岌,老五薛泰。

其中老三薛是州长史,这一次跟着尹子奇攻打契丹,结果死了。

长史一般是不随军的,这是个行政官,如果在没有折冲府的内地州县,突发意外的情况下,刺史可以指派长史招募兵勇,但是在藩镇,长史没有军事职责。

也就是说,他本不该随军,就算随军,也不该是冲锋陷阵,结果呢,尹子奇派他夜袭敌营,战死了。

薛嵩很了解自己的三弟,这是个谨慎人,就算领军也绝不会冲在前头,智人不勇嘛,何况那场夜袭也赢了,结果主将死了,这叫什麽?

这不是战死,是被坑死,薛嵩则是直接认定了,三弟是被安禄山利用这次机会,在乱军中处决的。

这是安禄山的还击。

但是他口中的贼子,说的不是安禄山,而是尹子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