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1章 臣愿为陛下分忧(1 / 2)

加入书签

第390章 臣愿为陛下分忧

刑部下设四司:刑部丶都官丶比部丶司门。

卢奂的妻子郑甲第有一个妹妹,嫁给了司门郎中崔涣,卢奂跟这个人是连襟,但是两人来往不多,见了面也仅止于打个招呼。

虽然两人的媳妇是亲姐妹,而且关系密切,一直走动,但是卢奂跟崔涣,就是不对路。

具体缘由,只怕只有他们两个当事人知道,也许是曾经相处的时候哪句话不对劲,又或者脾气不对路,总之,这麽近的关系,却形同陌路。

两人都是世家大族出身,亲爹也都是顶级大官,都是开奔驰的,去了老丈人家可以先动筷,可就是没来往。

河北三大门阀,清河崔丶博陵崔丶范阳卢,在当下的大唐最吃得开的,是博陵崔,又或者说,整个唐朝时期,都是博陵崔。

有唐一代,这一门出了十六个宰相。

崔涣本人,出身博陵崔氏大宗,亲爷爷便是武后时期的宰相崔玄,因联合张柬之丶

桓彦范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拥戴太子李显复辟,所以得到了李唐宗室的厚待。

崔涣的亲爹,在开元初年,做到过礼部尚书,而崔涣本人在历史上也是做到了同平章事。

他的长子崔纵,今年十六岁了。

没错,李瑁就是看上崔纵了。

李林甫丶李适之丶卢奂丶崔涣,在朝会结束之后,被李瑁召至紫宸殿,

「不谈公事,今天谈私事,」李瑁请四人坐下之后,笑道:

「朕有一件心事,急待解决,今日召卿等来此,便是因为这件事。」

四个人都是顶级聪明的人,闻言,三个人同时看向了崔涣,不用说,这件事跟崔涣有关,要不然崔涣今天不会出现在这里。

李林甫甚至都猜到,与先帝的二十一娘有关,因为人家到了待嫁之龄了,还未册封公主,能让陛下挂心的私事,这件绝对排在前面。

李隆基的女儿当中,也有嫁给姓崔的,是清河崔,老十一高都公主,下嫁崔惠童,除此之外,其她二十多个女儿,基本上全都嫁进杨丶窦丶薛丶裴丶张。

从嫁闺女就能看出,皇帝到底在拉拢什麽人,基哥明摆着还是关中集团。

李适之笑道:「陛下的私事,就是我宗属的头等大事,愿为陛下分忧。」

「分忧二字,说的好啊,」李瑁笑道:

「朕确实在忧虑,你们也知道,善安该嫁人了,虽因在服丧期,但朕肯定是要早早为她打算的,但是呢,不论是通过皇后,还是汝阳王,还是贵妃和咸宜,亦或是你们,想要尚善安的关中儿郎不胜枚举,朕犯愁啊,不知该怎麽选了。」

关于善安的婚事,从李瑁登基开始,就已经有不少人通过各种门路推荐自己的亲友子弟了,其中比崔涣儿子强的,简直不要太多,比如裴耀卿的嫡孙,严挺之的好大儿,李林甫的外孙,萧嵩家里的老四....

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李瑁其实还比较中意严武,但是一想,这小子太狠,大男子主义,妹妹嫁给她,以善安柔弱的性格,肯定要吃亏。

再说了,历史上,严武短命啊。

听到这里,卢奂已经猜到李瑁看中崔涣了,虽然他跟崔涣不对路,但也不至于在这个关口不帮忙,于是他抢在李林甫和李适之开口之前,说道:

「此乃陛下家事,无需顾忌旁人,陛下属意谁,就是谁。」

没错,李瑁刚才那句话的意思就是,你们都在推荐自己人,让朕很为难,选你吧,他不高兴,选他吧,你又不高兴,朕就一个妹妹了,总不能让你们都高兴。

那麽最好的办法就是,花落别处,让你们都失意,彼此都不眼红了,这样就公平了。

李林甫和李适之对视一眼,心知卢奂这句话已经断了他们的路了,加之陛下心中早有人选,再反对恐怕也没什麽用。

所以李林甫也附和道:「国宝郎说的对,不知陛下心中可有属意人选?」

继位一年的李瑁,已经收回不少权力,从最开始的妥协让步,逐渐朝着大权独揽的方向发展,已经渐渐有君强臣弱的雏形了。

往前推半年,这事反对的人都多了去了,但是现在,李林甫和李适之不反对,别人也就更不敢了。

也就是这时候,李瑁微笑看向崔涣:

「朕听说,卿之嫡长,尚未婚配?」

崔涣傻眼了,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这好事能落在我头上?

只见他赶忙起身揖手:「回陛下,吾家大郎确实尚未婚配,今以门荫入仕,在太常寺任协律郎。」

协律郎,听名字也知道是个搞音乐的,正八品上,掌和律吕。

律吕就是六律六吕,也称十二律,是个搞音律的。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基哥好这口,所以很多官员的子弟也被培养着朝这个方向发展李瑁等于是给妹妹找了个艺术家,但是大唐的艺术家,是可以跨专业做官的,王维还是诗画双绝呢,不照样干着司法吗?

「带来让朕见见,」李瑁笑道。

崔涣一愣,道:「敢问陛下,现在吗?」

「就是现在,你不用去,」李瑁朝高力士摆了摆手,后者立即派内侍往太常寺去了。

其实李瑁趁着上次巡查太常寺的时候,已经在暗中见过那个崔纵了,模样很周正,是个温文尔雅的人。

他考察过好几个河北子弟,崔纵是让他最满意的,而且他们家的出身也很合适,与宗室亲近,又是博陵大宗。

事实上,博陵崔嫁女给皇帝,人家并不见得会觉得有荣幸,河北那三家,目前来说,

联姻范围百分之六十在本地,剩下在洛阳,很少与关中联姻。

历史记载:唐文宗欲嫁真源丶临真二公主于士族,应徵者寥蓼,文宗感叹: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一来,关中集团与河北集团有矛盾,再者,唐文宗那会,大唐已经进入藩镇割据时代,而那个时代,最狠的藩镇都在河北,所以河北压根就瞧不起朝廷。

李瑁就是想带个头,加深关中与河北之间的联系,只要两边多多少少消弹一些隔阁,

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

其实就是利益分配不均,根结在于长安吸血天下。

崔纵被叫来之后,李瑁简单的询问了几句,这事就拍板了,善安将会被册封为太华公主,崔纵就是未来的附马,不过这要等到十三个月之后。

李终于找了一个机会回了长安,理由是家里有一面院墙,塌了..:

在古代,住宅遭遇严重损失,是被看的很重的,他们不会以物理角度去思考,而是会以迷信的角度去分析。

院墙塌了,被视为不祥之兆,意味着宅中风水布局遭到破坏,气运流失。

于是李紧急返回长安,在处理完这一切之后,请求面见皇帝。

「今上处理国事,多在紫宸殿,废寝忘食不知时辰,永王有什麽事情,尽量长话短说,待会陛下还要去门下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