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2章 秘书(1 / 2)

加入书签

第292章 秘书

李与窦铭的见面,没有一句多馀的废话。

两人甚至都没有碰杯酒,喝口茶,从见面到结束,桌子上是啥样还是啥样。

李林甫将这件事交代给李,说是让李瑁卖窦铭一个人情,其实李林甫所指的这个人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情,而是一种交易。

关于恶钱上面的交易,中书门下可以给你一个官,但前提是窦家要在恶钱的事情上做出让步,以及适当的配合。

而窦铭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做为既得利益阶层,不会见不得国家好,在对国家有利的政策上面,是不会跟政敌发生冲突的。

政治斗争,往往是来自于思想斗争丶利益斗争丶权力斗争丶私人斗争,在对国家有利的政策方面,一般不会斗,斗了就是不爱国,你都不爱国了还有什麽资格斗?

而李瑁也不会担心窦铭耍赖,这叫政治信誉,你耍赖一次,信誉崩塌,今后谁还会信你呢?

窦铭的要求,是在户部任职,因为他本身就是财税专家,而他想去户部,也是想搞清楚这些年来户部的帐在李林甫的管理下,究竟成了什麽样子。

换句话说,他想要查帐,而他冲着户部去,除了李林甫不乐意之外,几乎所有人都愿意,他们都会觉得窦铭是勇者,要做扳倒李林甫的排头兵。

明知如此,李瑁并没有经过李林甫的同意就答应下来了,因为他知道,户部的帐没有问题,李林甫的每一笔开支预算都是来路清楚,人家贪的钱,没有一分来自国库。

小官在挖国库财政的墙角,大官在补墙角。

而户部这样的机构,是很难出缺的。

那麽就必须将别人顶替下去,户部几乎都是李林甫的人,换个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位置就是户部司员外郎,以前是王,现在是李林甫的女婿郑平,更早以前就是窦铭。

「十八郎也真敢答应,户部的位置能随便许人?」李在家里得到消息之后,担心老爹生李瑁的气,故意说:

「阿爷也是,你至少得给十八郎一个范畴,怎麽能让他随便点头呢?这下好了,你这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李林甫皱眉看向儿子,道:

「你以为别的职位,窦铭能看的上?老夫就猜到他必然还是盯着户部,他希望来,别人也希望他来,老夫便遂了他们的愿,请君入瓮,将来随便给他们露个破绽,他们都会像狗见了屎一样,一拥而上。」

「这麽说,阿爷觉得十八郎答应窦铭的条件,没有什麽问题?」李问道。

李林甫点了点头:「大的事情上面,窦铭是不敢乱来的,户部的帐经得起推敲,让他了解一些也是好事,好让他看看,他的那位恩师,到底给大唐留下了多大的窟窿。」

贤相和奸相,有时候并不是真的看你贤良与否,贤不贤也不是你自己个说了算,有时候看运气。

历史上崔群有这麽一句评价:玄宗初得姚崇丶宋璟丶卢怀慎丶苏丶韩休丶

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丶李林甫丶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这句话等于是将玄宗一代的宰相,区分出了贤相和奸相,而崔群这句话最精妙之处,就是在最后一句,暗示了问题不在宰相身上,而在李隆基身上。

前期的李隆基励精图治,所以宰相倾力辅佐,以成盛世,后期的基哥沉迷享乐,享用无度,所以宰相们一直在补窟窿。

换句话说,是李隆基造就了天宝无贤相。

李林甫的才华,足以成为贤相,但是李隆基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贤相,是一个能够满足他庞大欲望的同时,还能管理好财政的宰相。

但李林甫不是神仙,所以他比前面任何一个宰相都辛苦。

他当年提出和雇之策的时候,可没说要区别对待,眼下好了,河北人都在埋怨他,以为是李林甫将河北排除出了和雇之外。

「谁能想到,这个杨三娘如今胃口这麽大,好在阿爷及时阻止,否则指不定惹出多大事来,」李在一旁吐槽道:

「自打阿爷出任中书令,求到儿子头上的人不知凡几,我答应了几个?一双手都能数得过来,有些还全靠人情,一个钱没收,她倒好,一个寡妇跨过中枢举官,圣人也真是......真是太纵容她了。」

李林甫长长叹息一声,没有接儿子这句话。

要不是因为他现在就算卸任,将来也是不得好死,他宁可不做这个宰相了。

太难了......兢兢业业一心为了朝政,一心为了圣人,却背了一屁股的骂名,搞得是政敌遍地,完全将自己和亲眷置身于险境之中,如果将来不能扶持李瑁上位,后果如何,他都不敢想像。

「告诉郑平,让他去太常寺待一段日子,给人家窦铭挪个位置,」李林甫吩咐道。

李点了点头:「我会交待他的。」

大唐贵族的女婿,一般不会埋怨老丈人,因为老丈人大多都是真心待他们的,毕竟大唐的贵族女婿出身也都不简单。

郑平,听姓也知道是荥阳郑氏,所以李林甫安排郑平去太常寺,那也是平调,不会贬官。

老丈人帮女婿,在古代是天经地义,后世老丈人不帮女婿,是因为很多女婿出身不太好,而是依靠自己的才华爬到了一定位置,也就是凤凰男了。

但是呢,前面那帮凤凰男干的事情,将后面的这帮凤凰男的路给堵死了。

后面的老丈人学聪明了,必须将女婿的各种地位降在女儿之下,才放心。

于是便造就了,家境不好依靠自己打拼拥有了一定财富地位的优质男青年,

很难再娶到家世优越的女孩。

元载有一个好老丈人,虽然现在还不是,但马上就是了。

因为元载中了,天宝元年壬午科状元及第,进士科第一名。

历史上,这一年的状元,应该叫王阅,出身太原王氏,但今年有元载,他肯定是不行了,行也不行。

朔方那边打的并不小,朝廷倚仗王忠嗣解决北方边患,在这样的形势下,元载不想中都难。

尤其是咸宜在一次入宫陪她老爹下棋的时候,透露了上元节时候,在自己府上见到的这幕绮丽风光。

生米都被煮成了熟饭,李隆基本来只是给元载一个道举的保底,一听到还有这种事,直接给主考官严挺之打了招呼,元载必须中,否则方一哪天王秀挺着个大肚子出现,王忠嗣都可以去撞死了。

虽然最后定状元的是李隆基本人,但他还是希望下面人能够推荐元载。

在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之下,元载高中也就顺理成章了,虽然有不服的,但不服你也没办法,大唐的考卷内容不会对外公布,就算元载答的不好,你也不知道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