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36章 无极甄氏(2 / 2)

加入书签

这时候人们的饭量,绝非现代人可比,真敞开了吃,八九岁的小不点儿,估计一顿都能造二斤,成年人自不必多说。

主要原因在于,这时候人们没有其他的吃食,就是五谷,盐都是靠酱菜,哪里有什麽像样的菜。至于肉食,那就更不必说了,都吃上人了,还说什麽肉。

诸侯打仗夺天下,并没有死太多人,还是那个道理,只要不杀俘虏,只要不杀俘,即便算上要命的并发症,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发生两万打两万,死两万的情况。

之所以从汉末五千多万人口,到三国归晋之时的七百多万,还是有各种灾。打仗有病灾,种地有天灾,打仗死人多了有瘟疫,而且各诸侯不恤民力,打崩了自己的财政,就靠谁持久,哪有功夫体恤民力。

即便素有良名的刘备,人口也从大乱之前的五百馀万,到刘禅投降之时的百万人口。自董卓之乱开始,到三家归晋,不到百年。

三国是豪族世家的舞台,是他们的浪漫,不是一死一大片的人民……

所以虽然耕地丶产出数字很庞大,在现代甚至能供应千万人口一年的主食所需,但在这个时代,也就那麽回事儿。

这也是王言为什麽不扩张地盘的原因,这麽多的人,连军队都一起集体耕作,春耕之时能种的地也就是那麽多,要那麽多的地盘也没用。

虽说扩张地盘,可以收获许多乌桓人口,但现在他都研究着抢人家的粮食,补充自己人的过冬消耗呢,怎麽可能占据地盘,再供养乌桓人口。

事实上即便他开春打崩了乌桓大军,也不会去吞并他们。他只种地,地不够用才会向外扩张,地种到哪,他大军就打到哪。

如此种地,有馀粮,增人口,地不够,扩张,种地循环往复,便足够了。战争,是为发展服务的,没有收获的战争,收获了但是不多的战争,不如不打,使大军屯田种地都比那个强,不死人还有收获。

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王言没有做别的,一来处理内政,各地往来视察,二来操练兵马,再练两千骑兵。养马的耗费,不比人少。这一冬天,把他手下的四千军马放出去,既锻炼了战斗力,又破坏了乌桓的修养,还养活了这些人马,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要多做。

整个的治下之所,就是一个大工地。黑烟滚滚,烟尘漫天,经过数万青壮的努力,山都砍秃了。因为现在深秋,已经很冷,不仅要盖房子,还要准备劈柴取暖,每日吃食也是大锅饭,对于木材的消耗量是相当惊人的。

大军都不训练了,每日砍树,搬数,当做打熬身体。砖窑,铁匠的炉子,练铁的炉子,自打建起来就没息过火。木匠好些,但也是几乎没什麽娱乐。不断的在生产制造,兵器丶弓箭丶甲胄丶农具丶房屋用品等等乱七八糟。

同时还根据大将军的指示,修路架桥,营建水利设施等等。二十多万人,除了实在大肚子的,以及实在岁数小的,全都有活干。事实上就算岁数小的,看大人忙活,路都走不利索的小不点,都知道剪两个小树枝扔到灶坑里。

岁数老的,能一路走过来的,都是命硬的,身体都还不错。老头子就拿着工具,组团的做木筷丶木碗丶木勺丶木桶等等,再不就是帮着木匠造曲辕犁,这玩意儿穿越者必备,现在叫王犁,乃因大将军发明之故。

而且也不是唐时的曲辕犁,而是宋元之际在曲辕犁的基础上改进的,使犁辕缩短丶弯曲,减少策额丶压鑱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要再想先进,就得是铁辕了。但现在甲胄兵器都生产不过来,怎麽可能往犁上用。

至于活着到地方的老妪,则是制作衣服丶鞋帽丶手套之类的御寒用品,这是给大军做的。

现在没有棉花,未来很长时间也不会有。有鸭绒,但是不足以做衣服,整个境内鸭子都找不到几只,都当祖宗养着呢。

这时候人们取暖,就靠硬挺着,睡草堆,填芦絮什麽的,冻不死人的地方,保暖效果有限,冻死人的地方,也就是个心理安慰。这时候倒是有木棉,但那是南方植物,这边没有。

动物皮毛倒是有许多,都是一路抢劫的,还有大军进山扫荡,有军中猎户剥皮处理的,手艺不错。比如王言就有四件大衣,两件熊皮丶两件虎皮,还有好几条貂皮围脖,另外还让人做了帽子丶手套之类的。

但也就是他那麽奢侈了,就是皮毛再多,也不可能供应二十七万人,所以只能先给在外活动的人供应。

四千骑兵保暖要做好,其他军队的保暖同样要做好,不过那就只能匀着来了。另外还要给工匠们准备,他们冬天都不能停,一样要加班加点的干。最重要的,还要有伐山队,二十馀万人的木柴,都指望着他们呢。

虽然找到了煤矿,挖了一些,但还是不够用,烧火的主力,还是木柴,要海量的砍树。

到了入冬之后,都在家里烧火,尽量不出屋,外面有几千人做服务就够了。

至于生病,这个倒是问题不大。王言掠了一些大夫,不过水平并不太高,但是应付一般病症还算可以。王言抽空陪养他们,并且寻了一些聪明的孩子,抽空授课,药材当然也缺,但还不是那麽缺。

在视察的时候,王言一般都会顺路看病,遇到了有病症的顺手就给治了。

时间便在忙碌中过去,转眼便到了十月,已经是下了第一场雪。不算上大军营房,王言安顿了十三万人。

剩下的人,有的跟分到了房子的人家暂时住在一起,有的则是住进了原本属于本地人的房子,虽然房子不好,但是王言都给搭了炕。盖房子慢,修火炕很快。抽了不少十四五的小伙子组成了修炕队,很有工作热情,如此算是把他们都安顿好了。

大军砍柴,战马拉车,到处送柴,就不信他们能冻死。而且衣服一直在制作,可以出去活动的越来越多,定然无事。

冬日了,王言也没什麽活,便在徒河城中翻阅竹简看书。

毫无疑问,在东汉,书是珍贵物品。蔡侯纸质量并不很好,并没有取代竹简,这东西都是要人专门制作的,虽然不难,但比起大批量的造纸来说,确实更加的费劲。

不过对于王大将军来说,珍贵的书简,也并不如何珍贵。他广掠豪族富户,缴获的书简上万册,还有更加珍贵的,书于绢帛之上的书。这可是真正的一字千金,毕竟就写钱了,由此可见其书的重要性。

为了安置如此多的书简,他专门令人扒了县衙对面的房子,新起了一座老大的砖石房,整屋挖了地暖供热,入冬之前方才建好。

这屋子里全是书简,王言自己分门别类的整理堆放,老大一堆。他就在这里看书理政居住,没事儿自己也拿竹简写写小字。而且在此时代,看书简,写书简,置身于上万书简之中,感觉还是不同的,尽管也就新鲜两天。

王大将军肯定不会开倒车,明年必造纸,必大兴印刷之术。否则学习成本那麽高,他怎麽教育下一代,怎麽在治下开展扫盲运动。

正在这时,有亲卫带着冷风走进温暖的屋子里,拱手行礼道:「报大将军,绥中南来行商,五百人压货,贩卖粮食布匹,收购皮货药材马匹,言其乃无极甄氏之人,见大将军有事相商,现在绥中等候。」

大将军挑了挑眉,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无极甄氏有多微风,不就是石家庄富豪麽,没什麽大不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乃是甄宓,正经的三国美人,洛神赋就是写她的。

不过他转了转脑子,不成熟的想法便放弃了。因为甄宓现在才一岁,刚出生,早着呢。

无极甄氏起自王莽之时,乃无极豪族,有着所有豪族发迹的相同道路,就是官做大了,吞并土地之类的。盛极而衰,如今甄氏已经大不如从前,官位最高的就是甄宓之父,不过是上蔡县令(河南驻马店)罢了。

甄氏来此行商,王言很满意。这时候豪族世家该知道他的全都知道了,甄氏往来行商,不可能不知道现在要往辽东,得先过他王大将军的地盘。所以此次行商就是专门奔着他王大将军来的,目的不言而喻,这是要投资啊。

对于这种第一个表现出诚意的家族,还是家里有美人的家族,大将军是很友善的,笑呵呵的吩咐:「明日来见。」

「是,大将军。」亲卫领命而走,遣人往绥中送信……

感谢(康夫与机器猫)大哥打赏500币继续支持。

日常感谢投月票的好哥哥们支持丶

感谢投推荐的众位哥哥们支持丶

感谢默默看书的大哥们支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