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关中危机(2 / 2)
让他们坚守几个月,等到平定傅逆之后,再出兵关中不迟。
为了大局着想,还是收起那些小心思吧!」
首辅万俊辉当即警告道。
永宁朝多灾多难,从他担任首辅到现在,就没有过上几天舒心日子。
如果早知道局势这麽糟糕,当初他说什麽,也不会争这个首辅的位置。
内心深处,他已经打定主意。
等官军收复南京之后,就找机会闪人。
力挽狂澜这种事,谁爱干就来干,反正他能力有限,应付不了现在的复杂局势。
「兵部,举荐平叛人选吧!」
永宁帝缓缓开口说道。
看似没有表态,实际上他已经告诉众人,他是支持优先收复江南地区的。
朝廷既缺精兵,又缺钱粮。
现在派往关中的平叛人选,纯粹就是填坑的。
不求能迅速扑灭叛乱,只要稳住陕西局势即可。
……
武昌府。
看着从老家寄来的书信,李原暗自伤神。
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最近几年,陕西的雨水越来越少。
同族中通信的时候,他就没少听族老们抱怨,年景不好。
「小六子,回去告诉族老们,扩编民团拱卫宗庙。
如果局势完全失控,那就放弃祖地,暂避叛军的锋芒!」
李原语气低沉的说道。
放弃祖地,可是大不孝。
非到万不得已,没人会选择这麽干。
不过陕西的局势,着实让他没底。
短期内朝廷除了调动京营之外,就只能从九边抽兵。
在最近几年的战争中,无论是京营,还是九边精锐都损失惨重。
后续补足了编制,却不等于恢复了战斗力。
九边中军事实力增加的,唯有辽东镇。
以他对辽东镇的了解,这帮无利不起早的家伙,肯定不会去趟陕西这潭浑水。
朝廷拿不出足够的钱粮,势必影响各部的积极性,陕西局势难了。
相较于其他人,李家这种大族,还算是好的。
灾情再怎麽厉害,也没有饿肚皮。
日子过不去,还可以从军。
他的督标中,就充斥了不少旁系远支。
哪怕出了五服,同宗知根知底,也更值得信赖。
「叔爷爷,不至于吧!
区区叛军,焉能让我们……」
不等青年男子把话说完,李原就厉声打断道:
「住嘴!」
「傲慢是最大的敌人!」
「还区区叛军?」
「你可知道,就是你口中的区区叛军,就把大虞搅的天翻地覆!」
看得出来,他是真生气了。
李家最近十几年,确实是风光无限,以至于很多族人都飘了。
如果不是家规森严,还不知道闹出多少乱子。
「叔爷爷息怒!」
「孙儿知道错了,往后绝对不会这麽狂妄……」
挨了训斥的小六子,态度瞬间软化下来,仿佛换了一个人。
宗族社会,族长的权力,不是一般的大。
像李原这种手握大权的族长,对普通族人更是拥有生杀大权。
他要处理一名族人,报案都没用。
地方衙门中的官员,可不敢管他这位辅政大臣的家事。
「哼!」
「既然知道错了,愣在干什麽,还不赶紧去送信!」
李原没好气的训斥道。
实在是太不省心了,一点大局观都没有。
收复江南是国策。
无论是谁,在这个时候提出反对意见,都不会有好结果。
没有朝廷的命令,他可不敢擅自分兵救援陕西。
……
广州府。
关中危机的消息传来时,恰好赶上了北伐誓师大会。
没有丝毫犹豫,李牧第一时间选择了封锁消息。
军中可有不少李家子弟,一旦让这些人知道老家危险,必然影响军心士气。
「汉中地势险要,只要内部不出问题,关中的叛军一时半会儿很难取得突破。
我会书信一封给汉中知府,让他加强戒备。
李炜,你回去之后,通知族中做好最坏的打算。
在山上的堡垒是时候利用起来了。
尽可能多囤积物资,一旦汉中有变,就带着族人撤到山上去。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可以让族中安排一些年轻子弟南下避祸,等局势稳定后再回去。」
李牧当即对送信之人吩咐道。
相较于关中的宗族,他们汉中这一支,暂时尚未受到战争波及。
秦岭是一道天然分界线。
同样处于小冰河时期,汉中的旱情,比起关中轻多了。
境内的几条河流,为两岸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
灾情最严重的,还是陕北丶宁夏丶兰州等地。
本来就是乾旱少雨区,赶上大灾之年,农业生产近乎绝收。
「侯爷,汉中虽然受到影响,但总体局势还算稳定。
叛军在陕西肆虐,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关中的祖地怕是不保呀!」
李炜一脸为难的说道。
他这次过来送信,除了代表汉中这一支外,还捎带上了关中宗族的求助。
李家在朝为官的人不少,可真正能影响朝廷决策的,还是只有李牧和李原。
「关中的族人,叔父那边会处理,你就不用多事啦!」
李牧当即推脱道。
有些事情,不能摆在明面上来说。
李原没有写信通知他,明显是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装糊涂。
朝廷没有发公文说陕西出事,那麽他们就可以当做什麽都不知道。
不知者不罪。
纵使后面祖地落入叛军之手,他们也无需承担道德压力。
至于宗族内部,无须担心。
他们是李家的牌面人物,有他们在朝中执掌大权,才有宗族的辉煌。
为了家族利益,族老们也会捂住盖子,不让他们名声受损。
万一运气不好,宗族没有及时撤离,惨遭叛军屠戮。
在外面的家族子弟,就承担着复仇,以及延续宗族血脉的重任。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