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转折点(1 / 2)
第331章 转折点
朝廷在为筹钱忙碌时,湖广战场也发生了新变化。
防守武昌府,不等于大军全部龟缩在城中,从武昌到岳州几百里地全部都是战场。
真正放在武昌城中的官军,一共也就两个镇,外加数万民夫。
更多的部队,部署在了周边战略要地上,阻挡敌军向湖广腹地进军。
「提督大人丶总督大人,前线传来战报,舒参将率部成功偷袭黄州。
击溃叛军五千,斩杀叛军上千,烧毁了叛军在码头上囤积的粮草。」
收到这个好消息,众人纷纷露出了笑容。
斩杀数千叛军不算什麽,最近这些日子官军多次出击,大部分时间都有所斩获。
真正的意义,在于烧毁叛军粮草。
虽然仅仅只是敌军众多粮仓中的一处,同样具备积极意义。
六十万大军被拖在前线,每天都要消耗上万石粮草。
这一仗,相当于干掉了敌军半个月的粮草。
士兵要吃饭,牲口要吃料。
出现了缺口,那就要想办法补上。
前线的十几万石粮草,到了后方可不是这个数了。
「乾的不错,告诉舒忠义,别在一个地方长时间逗留。
不要局限于一城一地,有机会就出击,条件不成熟就放弃。
接下来的大战,没有具体目标,他可以自由发挥。
同样的命令,也转告给其他几路将士。
只要不吃亏,允许他们小规模出兵。」
李牧当即下令道。
靠着在山东缴获的战马,他麾下骑兵部队,成功扩张到了五千人。
放在北疆不算什麽,可是在东南诸省中,这却是最强的一支骑兵。
有骑兵的高机动性,没道理不运用起来。
叛军做梦也想不到,官军会越过汉水,从襄阳借道迂回穿插杀入黄州。
靠着出其不意,成功捣毁了叛军囤积在码头的物资。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哪怕官军不出击,叛军为了粮草安全,也要分出更多的军队守卫后方。
可惜朝廷的内河水师覆灭了,不然水路再给叛军来一下,敌军还会更慌。
官军收复湖广后,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内河船厂的生产。
不过不是生产商船,而是赶制战舰。
在湖广停下步伐,没有继续南下,一定程度上也是官军水师没能力夺取长江航道控制权。
大战进行到现在,李牧定下的战略内核,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调动敌军,拆分敌军,歼灭敌军。
叛军看似坐拥六十万大军,但他们的兵力利用率非常低,很多兵力都被牵制住了。
到了局部战场上,很多时候双方交手的兵力,其实相差无几。
没有任何意外,兵力接近的情况下,叛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又击溃了五千叛军,算上之前的几次交锋,我们累计击溃的叛军数量已经超过四万。
斩获的首级,也有五六千之多。
加上敌军攻城的损失,叛军的兵力折损,最少超过两万。
按照这种打法,恐怕过不了几个月,叛军就要受不了啦!」
李原心情大好的说道。
小胜分开看不起眼,可是加在一起,战果就很可观了。
叛军兵临武昌城下,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打没了两三万人。
谈不上伤筋动骨,但绝对会影响士气。
「只有少算的,溃兵不会全部回归敌营。
一些叛军士兵被我们打怕了,趁乱脱离敌营离开的,也不在少数。
叛军缺乏有效救护,全靠伤员自己硬扛,减员肯定不少。
如果卫逆的算学不错,估摸着现在已经在挠头了。
相比之前,叛军已经变得谨慎起来,我们的几次布局,敌人都没有上当。
不然的话,现在的战绩,最少能够增加三倍。
没能取得大突破,也是一件好事。
真要是打的厉害,叛军被吓破了胆,估摸着就直接跑路了。
一旦敌军放弃进攻,全力固守城池,仗就没这麽好打啦!
朝中传来消息,陛下已经下旨河南丶山东的官军,挥师南下收复失地。
我们留守广东丶福建的军队,也分别向浙江丶江西发起了进攻,战火是越烧越旺了。
把战势拖下去,有利于平叛大局。」
李牧故作淡定的说道。
这些话,都是刻意说给众人听的。
为的就是通过他们的嘴,把好消息传递下去,以鼓舞城中军心士气。
真要是能够乾脆利落的干掉叛军,他早就带兵杀了出去,何必和敌军一直僵持。
所谓的战略大局,那是朝廷的战略大局。
对统帅个人来说,最立竿见影的收获,还是显赫战功。
纵使他自己不需要,自己的亲族,嫡系的小弟们,也是需要的。
远的不说,最少自家叔父的三个儿子,就不能让人家无功而返。
直接封爵,肯定不现实。
德不配位,必遭灾祸。
可是让人家蹭点儿军功,战后在朝中捞个好位置,总是不能少的。
下面的亲信更不用说,许多人都因为缺乏政治资源,卡在了中层将领和高层将领的门槛上。
想要获得越过门槛,少不了战功加持。
最近这些日子,李牧忙于大战,李原同样没有闲着。
不过不是梳理军事,而是同族中联系,看族中还有哪些姑娘到了婚配年龄,尚未许人家。
幸苦培养出来的亲信将领,肯定不能让别人拉了去。
政治联姻的手法虽然老套,但胜在有效。
已婚的将领姑且不论,其他青年将领的婚事,还是需要操心的。
一旦跨过高层将领门槛,就具备被拉拢的价值。
侯府嫡系够不上,还有宗族远支。
许多远支早就没落下去,得益于宗族庇护,生活才能比普通人强上一些。
侯府的名头,也就拿出去吹吹牛逼。
能够和这些青年将领结亲,也是一件好事。
李牧培养起来的草根将领,那就更不用说,家中日子过的下去,也不会出来当兵。
人脉关系全在军中,让父辈进行张罗,顶多也就乡下秀才之女。
遇上眼皮浅的,大概率是商贾之女。
倒不是歧视商贾女,主要是在士农工商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商人出身天生就低人一等。
哪怕是天下有名的大盐商,平日里风光无限,政治地位一样低的可怜。
朝中那麽多大员,就没有娶商人之女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