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84章 一面旗(1 / 2)

加入书签

大唐的天空高悬着炽热骄阳,烤得咸阳城内街巷滚烫,然而当李承乾踏入昭陵所在之地,却好似踏入了一方被岁月遗忘的清凉天地。

他一袭常服,步伐略显沉重,身後跟着张显怀,那脚步声在这片肃穆之地格外清晰。

李承乾的目光缓缓扫过昭陵前的六骏石刻,这些栩栩如生的骏马,每一匹都承载着一段热血激昂的往昔。

飒露紫身姿矫健,彷佛仍能看见它驮着太宗皇帝冲锋陷阵时,胸前中箭却依旧顽强前行的模样,拳毛騧筋骨毕露,似乎在诉说着那场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李承乾的手轻轻抚过冰冷的石刻,眼中满是感慨,许久之後,才在张显怀的搀扶下,寻了一处没有乾净平整的地面缓缓坐下。

微风轻拂,带着山林间独有的草木清香。

李承乾抬眼望向远方,悠悠开口:“显怀啊,你去周围逛逛吧,让朕一个人呆一会。”

张显怀闻言,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但还是恭敬的点点头,“那陛下注意安全,臣,去周围视察。”

说罢,他转身离去,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惊扰了这片宁静。

待张显怀的身影消失在山林间,李承乾後背倚着粗壮的树干,仰头望向透过枝叶洒下的细碎阳光,思绪如脱缰之马。

他随手从脚边拔起一根狗尾巴草,放入口中轻轻咬着,草叶的青涩味道在舌尖散开,让他的心愈发沉静。

这片陵园之下,埋葬着他的父亲,那位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埋葬着他温柔贤淑的母亲长孙皇后。

还有房玄龄,那个整日为国事操劳,殚精竭虑为大唐谋划的房相,魏徵,那个刚正不阿,敢於在朝堂上直面太宗皇帝,犯言直谏的诤臣,李靖,南征北战,为大唐开疆拓土,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

还有许许多多曾在贞观年间,与他一同为了大唐的繁荣而努力奋斗的老臣们。

往年的画面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曾经他们在朝堂上激烈争辩,在宫闱中谋划国事,可如今却都已化作一抔黄土,长眠於此。

李承乾的眼眶微微泛红,他在心底轻声呢喃:“我好想你们啊。”

岁月不饶人,李承乾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精力大不如前,身体的衰弱更让他对未来的忧虑愈发深重。

自从他在朝堂之上提出“天下为公”的理念,就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然而这浪,几乎全是反对的声浪。

哪怕是如今躺在这昭陵之下的老臣们,若他们还在世,李承乾也不敢确定他们是否能理解丶支持自己。

他不禁想起父亲李世民生前的教诲,想起这片华夏大地传承了千年的皇位继承规矩——父死子继。

李承乾膝下仅有一子,他太了解这个孩子了,李佑或许能凭藉皇家的教导,成为像他爷爷李世民那样,在朝堂上威严决断丶治理国家井井有条的合格帝王。

但李佑从小养尊处优,高高在上,他的行事风格与李承乾所追求的理念截然不同。

李佑走的是英雄史观,他的目光总是聚焦在那些达官显贵丶朝堂重臣身上,却很少去在意底层百姓的死活。

在李佑心中,帝王的荣耀功绩似乎远比百姓的疾苦重要。

李承乾在心中暗自叹息,“父皇,你教出了一个合格的帝王,在佑儿的统治下,大唐或许在表面上不会衰败,依旧会维持着繁荣昌盛的表象,可是,他走的路,苦的终究是天下百姓啊。”

他站起身,对着太宗皇帝的陵墓方向喃喃自语,“佑儿的起点太高了,高到他无所畏惧,高到他根本体会不到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

搜书名找不到, 可以试试搜作者哦, 也许只是改名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