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4(2 / 2)

加入书签

没有人怀疑陛下是想吊着他们,因为从宣正殿传出消息,陛下起居内殿的紫檀木桌上有一块桌屏,上面记着好些朝臣的名字。陛下如今已经开始在那些名字上画圈,朝堂上也伴随着一些人事变动,年轻精干又能为的臣子升了品级,一看就是为储君做辅臣。礼部收到命令,起草了封太子仪典的条陈供陛下参考,已经改过两稿,还要进一步审阅。

这些如同一盘好菜出锅前飘出的香味,闻着味儿的人都安安静静等待着。

虽然公认最有可能的储君人选在三皇子与九皇子之间,可身为皇子,谁每个念想呢?普通人还想想着走到路上捡二两银子呢,皇子盼着皇位无可厚非。大皇子身为长子,又诞育长孙,一个长字,占了不少先机。五皇子、六皇子母妃都是贵妃,身份尊贵,母家势大,自认也有一争之力。七皇子八皇子等年幼的皇子一看九皇子都有机会,他们的母妃正值圣宠,所谓幼子得宠,他们难道不能争吗?

还有这些皇子身后的外家、朝臣,人人一颗热炭般的心,摩拳擦掌,只等着大展拳脚。

没想到事情不是从朝中开始的,而是从边关开始的。

安稳度过了炎热的夏季,就在陛下圣寿将至的时候,北境传来急报,蛮人南下叩边。不是例行劫掠,而是三十万大军齐齐出动,大战一触即发。

宣正殿,皇帝支起指节,节奏缓慢得敲着龙案,问道:“你们怎么看?”

殿内,左边列着六部尚书、三法司高官和可堪出战的诸位勋贵爵爷,右边是皇子们站成一排,唯一的一个女眷是站在皇帝身边,为皇帝磨墨的惠国公主。

皇帝没点明问谁,一时之间大殿内只听得墨锭和砚台摩擦的细碎声音。

景华放下墨锭,打破沉默,笑道:“父皇的考题这样大,诸位兄弟、朝臣都不知道怎么答了,不如先议定是战是和?”

朝臣们早就听说过惠国公主受宠,军国大事,一个公主能旁听已经足够证明。可皇帝同意惠国公主的建议,让人先议战和,还是让人吃惊。众人纷纷在心里把惠国公主的重要性又往上提了提。

户部尚书出列报了一遍今年的税收和支出,算了一笔账。若是此时出兵,大约需要多少银子。对比今年盈余,不赞成出兵的意思昭然若揭。

吏部尚书唐驸马却有不同意见,这位老狐狸也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和户部尚书一样,列举了这些年培养的年轻官员和将才,这些年轻的臣子已经在小规模的战争和地方民政上做出了成绩,若是派到边关,能最大限度保证胜利。

是战是和都有人表态了,剩下众人就放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总结起来大约是武将愿意战,文臣愿意和。派系不同的官员在主战主和的大框架下还有许多不同,也许他们没有主观为自己谋好处的意思,可屁股决定脑袋,立场从来是不可回避的。愿意战的不一定是保家卫国之心炙热,也有建立功勋张扬武功的野望。情愿和的人也不一定是贪生怕死没有骨气,算算战和之间付出的差距,为国政者,不常要背锅挨骂吗?

景华站在御阶上,看着朝臣们威严的面容,或慷慨陈词、或老成持重,心中莫名有种当裁判的错觉。

朝臣们大概都发表了一遍看法,在军中声望最高的西宁公府萧老国公却没有开口。老国公年高德劭,被赐坐论政,他却微眯着眼睛,好似被殿中暖气熏得睡着了一般。

皇帝如同没看到老国公的失礼,转头问儿子们。

这时候是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