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先跑为敬(2 / 2)
「眼下汉军兵分三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军攻阳泉丶安风丶六安,一军攻下蔡,再围困寿春,还有一军攻成德丶合肥,若数城破,寿春即为笼中之鸟,空窥而不得出。」
「袁氏败亡在即,依靠在袁家大树上的蚍蜉,又能好到哪里去?」
头戴一顶儒者冠,单手抚须的中年人,翻身下马,冷笑嘲讽说道。
不少人听见后,立即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愈发嘈杂喧嚣。
甚至有人暗中鼓掌,此人说得真好,把袁氏的困境全说出来了,如今天佑汉家,袁氏岂能成功谋逆篡位,还敢四处传播谶语,说什麽代汉者,当涂高,乃路也。
篡逆之心,淮南路人皆知。
如今他们弃官奔走,可谓是弃暗投明,背贼向汉也,莫不是担忧汉军当中有不少投降的黄巾贼,害怕他们军纪不严,也如同袁兵喜欢劫掠,此外又担心箭矢无眼,不然早在县城等着王师到来了。
哪至于此刻堵在路上,半响不得动弹。
旁观者当然无所谓,但是被嘲讽的陈氏众人,犹如遭受奇耻大辱,个个又惊又怒,有人横眉竖眼叱问道:「足下何人,是何出身,竟敢如此口出狂言,莫要忘了君正置身淮南,徒呈口舌之利,可曾想过祸从口出?」
随即冷哼一声,威胁之意不言而喻,同时有人正准备围堵上来。
见他与身旁的僮仆随从,不过轮流换乘一匹瘦弱的老马,可见并非出身权贵,准备将其缚住抡打一番,让他知道什麽叫做出门在外,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中年文士手掌悄然按剑笑而不语,出行在外若无以弓丶剑傍身,岂敢口出狂言,嘲讽当地豪族。
要不是在路上看到陈氏肆意欺虐黔首百姓,他都不一定会嘲讽。
汉王爱惜百姓,体恤民意,陈氏背道而驰,死在眼前还犹不自知,可见一族皆为庸夫尔。
眼见白刃斗殴之事即将无可避免,他也挺身拔剑而出,并没有害怕对方人多势众。
而不远处有一车队,其中辆马车坐着的少女趁其母不注意,探出一张皓齿朱唇的脸,正好奇地望着中年文士与陈氏僮仆的搏斗。
他们来自徐州下邳国淮阴步氏,早年徐州遭受黄巾祸乱,因此部分人避难逃往淮南,但随着袁术占据淮南,到处横徵暴敛,使得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淮阴步氏渐渐也有了归返徐州之心,听闻玄德公又兼领徐州牧,那时便想着回去。
可惜后面又接连传出,刘使君度田只为抢夺他人田地,激起了徐州百馀家豪族共同举事,一时之间徐州天翻地覆,到处厮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听说死者相枕,不计其数。
吓得步氏族人毛骨悚然,不知自家究竟怎样,更不敢这时赶回去,好在后边淮阴宗族有书信传来,他们皆安然无恙,因提前听从了步骘劝诫,没有参与豪强举事,故而保全了性命。
其实步氏宗长是害怕步骘受刘使君器重,会去告举步氏直系反叛,让旁族子弟坐收渔翁之利,所以迟迟不敢行动。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