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06章 古典游牧,外凸半月阵(1 / 2)

加入书签

望着部落老人那惊恐的眼神~

李小五信了。

不是相信诅咒,而是相信这帮人真的相信圣彼得堡的妖僧诅咒。

夜空,繁星点点。

到处是欢快的男女合唱奏鸣曲。

高屋建瓴地讲,草原上的这点事和秦淮河畔的那点事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在草原上,这并不是荒银,而是夯实人类文明金字塔最底下的那块基石。

如果抽掉这块基石,金字塔就塌了。

……

部族里热情的妇女们甚至主动邀请非本部族的士兵一起加入这场规模空前的篝火晚会。

苍穹为被褥。

青草为铺盖。

碧血洗银枪,柔情镀钢枪。

西征军的将士们,将会有许多人无法活着回到他们的故乡,就让他们以另外一种形式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吧。

次日黎明。

数万人在毛毡帐篷里呼呼大睡,起不来,真的起不来。

明年的这个时候,部落人口将迎来一次飙升。

文明将浴火重生。

……

2日后,大军继续西征。

策凌那木扎勒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充满期待。

「汗王,这衣服料子真好。」

「汗王,这枪的做工也好。」

150名卫队紧随左右,叽叽喳喳。

出于笼络人心的考虑,李小五从辎重营取了 150名全套装备,从军帽到军靴,从火枪到骑兵刀。

给策凌那木扎勒和他的卫队来了个大换装。

……

负责带路的西清向导脸色不太好。

他们已经察觉到吴军心怀戒备,没有走之前约定的路线,先至伊犁惠远城。

而是绕路北线,走出阿拉山口,从北向南直扑战场。

如此变故,众宗室子弟不由得对西清的前景忐忑不安。

谁能保证吴军不会来个搂草打兔子?

实际上他们想的没错,林淮生就是这麽打算的——把洗脚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大军出温泉附近的阿拉山口之后,气氛骤然紧张。

哨骑四出。

李小五踩着马鞍,用千里镜了望一圈后,

扭头道:

「兀兄,劳烦你率轻骑兵 1000为大军前锋,我率本部随后,与你保持 5里距离。」

……

兀思买似乎早就在等着这一刻,他摘下头盔,高声吟诵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首念完,他重新戴上头盔。

高呼:

「轻骑兵军团 1丶 2丶 5丶 9连,随本官前进。」

喊罢,

他轻夹马腹,率先窜出去了。

披风猎猎,给几千士兵留下了一个萧洒的背影。

望着一溜烟离去的草原大诗人,还有忙着跟上他的 4个骑兵连。李小五觉得自己有点气短。

长呼吸了好几次,才基本通畅。

他也大声发号施令:

「其馀轻骑兵两翼行军,辎重营居中。」

「龙骑兵殿后。」

「所有人边走边吃,从现在开始,准许动用第二袋干肉储备。」

1刻钟后,

队形调整完毕,开始南下。

……

当晚宿营,

在漆黑的大草原,西征军的大营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火炬,太惹眼了。

20里外,

走出毛毡的 4名哈萨克牧民大为震惊,他们隶属于中玉兹的某个小部落,在附近放牧兼侦查。

次日,天还没亮。

他们就匆匆赶着羊群往南迁徙。

当阿布汗从牧羊人口中得知,北面出现不明大军的消息时,已是第 4天了。

……

汗国依旧保持了纯正的游牧传统。

各苏丹丶各头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共同拿决定。

阿布汗只是名义上的董事长,并不像封建王朝的皇帝那样一言九鼎。

「敌情不明,我建议撤兵。」

「不行,现在撤兵亏大了。为了灭清,汗国动员了 36个部落, 20万人东征,就这麽撤了?拿什麽补偿损失?」

「我觉得我们应该关心,现在来的是什麽人?」

众人瞬间愣住了。

是啊,到底是谁会千里迢迢来救西清?

准噶尔蒙古?不可能,又不是阴兵过道。

卫拉特蒙古?倒是有可能。

没人往新崛起的吴军身上联想~

……

以数座边塞卡伦扩建而成的西清大营,站在木塔之上的了望哨惊喜地发现,敌人在拔营后撤。

闻讯后,

瘦的颧骨凸起的永琰一边剧烈咳嗽,一边走上土坯墙观察敌情。

只见外面烟尘滚滚,哈萨尔骑兵忙着调动集结。

他自言自语:

「援兵真的来了?」

一旁的塞纳图瞬间情绪失控,嚎啕大哭:

「主子,是真的。吴廷陆军大臣林淮生还是受信用的,大清有救了。」

当日,十几万哈萨克人后撤 5里。

……

西清,大致由三部分人组成。

提前西撤的「人才回归」汉军旗火器营 6000人,西狩护驾兵力 7000人,以及伊犁将军防区的本地戍边之人。

离开伊犁河谷时,西清有 15万人,牛羊 20万头。

如今,人仅剩 6万。

牛羊还剩 1万。

撤退途中,他们突然遭遇了哈萨克汗国骑兵突袭。

哈萨克骑兵直插绵延数十里的队伍中段,卡断前后,然后扩大战果。铁蹄弯刀之下,西清的迁徙队伍血流成河。

次日,

永琰紧急调动洋教官艾默生统领的汉八旗火器营和伊犁精锐马队,才驱逐了哈萨克骑兵。

大军,勉强止血。

……

之后,哈萨克人的步兵赶到。

西清收缩兵力,从一字长蛇变成一个刺猬。

双方打的很惨烈。

哈萨克汗国总人口才 180万,就敢出兵 20万。上到白发老翁,下到 10岁小崽子,全民总动员。

用的是他们最擅长的战术——伏击战丶消耗战。

先伏击,给了西清当头一棒。

然后拼消耗。

仗着他们骑兵多,持续给西清放血。

甚至一边打仗,一边放牧。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成功地把西清压缩在不足 50平方公里的地盘内。

……

但是,当包围圈缩小到一定程度。

哈萨克汗国军队的劣势就整个暴露出来了——缺乏攻坚能力。

西清以卡伦和壕沟相结合,竟成了不可逾越的天堑。

初次尝到了甜头的清军开始疯狂修筑工事,全民转职矿工,挖的大营内外,地无 3尺平。

永琰感慨:

「幸而哈萨克之步兵不强,否则的话,吾当里海牧羊。」

萧小七灰头土脸,也感慨:

「幸而敌军之大炮羸弱,否则的话,妾当异域持业。」

……

双方互啃 7个月,从秋天打到春天,竟是谁也奈何不了谁。

清军突围不出去,哈萨克人也打不进来。

就像是两个揪头发打架的泼妇,愣是分不出胜负。

只能拼消耗。

等西清断粮,全部饿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