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2章 怎麽不配合?(1 / 2)

加入书签

第702章 怎麽不配合?

有了初步想法后,万历皇帝便将司礼监诸大璫叫了过来,进行谘询。

作为高高在上的皇帝,往往对很多下层的细节都不甚清晰,所以需要司礼监的太监们提供参考意见。

这也是为什麽司礼监太监对文化水平要求很高,没点文化真应对不了皇帝的谘询,除非叫魏忠贤。

当万历皇帝将最近这些奏疏摆出来,并且表达了对于人事工作进行直接干涉的兴趣后,却先被泼了一盆冷水。

掌印太监张诚很诚实的奏道:「有些人名为请求宸断,行破例之举,其实只是想利用皇爷火中取栗而已。」

嗯?万历皇帝稍微愣了下神,刚才只顾得琢磨怎麽,却没想到问题还有这个角度。

张诚这种老资格大太监,在皇帝面前也真是有什麽说什麽,继续很直白的解释说:

「可能是朝廷中有这麽些人,害怕通过廷推等途径斗不过对家,所以才会想着引出皇爷亲自下场。」

反正咱只管点出有人想拿皇帝当枪使,至于陛下你要不要去当枪,自己看着办吧。

万历皇帝沉吟了一会儿后说:「如果下一任吏部尚书在惯例中没有合适人选,只能破例选拔,那就必须要靠朕来独断了。」

这意思就是,如果按照惯例规则,朝臣自己就能廷推出人选了。

但如果想要破例,那没了朕就不行,只有皇帝才有破例的权力。

就像是搞变法,如果没有皇帝支持,变法就不可能搞起来。

于是诸大璫们都明白,皇帝就是想要下场玩玩了。

于是张诚就提个稳妥建议说:「但凡是破例之事,必定要有理由和依据,同时又肯定会遭到反对。

皇爷哪能不顾体面,亲自与臣下辩论?先将相关奏议下发朝臣廷议,让朝臣先争辩道理,然后皇爷有选择的引用就是了。

那些想引皇爷下场的人如果连道理都辩不明白,那皇爷也就不用理睬这些成事不足的废物了。」

万历皇帝点头道:「可以,如此更稳妥。」

这时候秉笔太监陈矩不得不站出来提醒说:「吏部尚书王世贞病重卧床,皇爷不可不闻不问。

应当先下诏安慰王世贞,命太医前往治理并赐与汤药,以全君臣之义。

然后再让朝臣廷议相关事项,如此才符合人情。」

老天官还在那病着,如果慰问和赐医药这些表面程序也不走,只顾讨论「身后事」,是不是有点太过于凉薄了?

不怕其他朝廷重臣看到这一幕,对你们老朱更加寒心吗?

万历皇帝「哦」了一声,这才反应过来,难怪方才总觉得少了点什麽,原来是忘了慰问。

「你去办吧,让太医院也去。」万历皇帝随口对陈矩吩咐说,然后又对众大璫说:「还有几封弹劾林泰来的奏疏,一并下发廷议吧。」

根据帝王之术原理,君主应该适当敲打领大军在外的帅臣,但是万历皇帝又怕非常好用的林泰来离心离德。

所以琢磨了下,还是将关于林泰来的弹章下发廷议,然后通过朝臣的嘴巴来敲打。

这样就算林泰来心生怨恨,也是怨恨那些攻讦他的朝臣。

又过两日,大量朝臣们聚集在午门外面的东朝房,廷议参加人员的范围比廷推大的多,人数也多一倍。

只是这次廷议没了王天官的主持,让不少人感觉还挺不适应的,这是近两年来的头一次。

按照规矩,当吏部尚书不在时,廷议和廷推就由六部里排名第二的户部尚书主持。

还不到五十岁的大司徒于慎行站在主持位上,心里也是感慨丛生。

若是有机会的话,他也想去当吏部尚书啊。身为户部尚书,优先权还是很高的。

但很可惜,吏部尚书作为外朝第一人,极为看重资历,而他的资历实在太欠缺了。

如果自己再老十到二十岁,那这次就有很大机会拿下吏部尚书了。

看着参会人员到得差不多了,于大司徒便开口道:「安静!」

于是东朝房内众人暂时停下了闲聊,等着于尚书开场白。

突然在这时候,从门外传来了嚎啕大哭的声音,于尚书不满的喝道:「谁在外面?」

有人打开了窗户,附近众人透过窗户向外看去,却见有人穿着颜色颇为奇特的蓝黑色公服,正对着午门伏地号泣。

就算看不到脸,众人也知道这是谁了。全京城唯一穿蓝黑色公服的人,就是朝鲜国使节尹卓然。

有好事者叫道:「尹正使你又在哭什麽!」

尹卓然头也不回,大哭着回答说:「一哭我国太祖本宫焚毁,宗庙不存!二哭我国北方重镇接连生灵涂炭!」

东朝房内众人:「.」

生灵涂炭这个词用在这里,可真踏马的精准,这朝鲜国使节也是个有才的。

林经略不到一个月连克平壤丶咸兴两大朝鲜国北方重镇,战报上杀敌数量最多的项目就是「烧死」。

虽说城池都是朝鲜国的城池,屋舍也都是朝鲜国百姓的屋舍,但这麽放火是不是有点太肆无忌惮了?

攻到哪里就烧到哪里,这不是「生灵涂炭」又是什麽?

众人从来没想到过,「生灵涂炭」居然可以不仅仅是比喻凄惨处境的夸张手法,还能是对某种事实的客观描述。

一群天朝上国的大臣,面对藩属小国陪臣的「生灵涂炭」之控诉,居然无言以对了。

于尚书没去管尹卓然,转身对着众人问道:「谁把尹正使带到这里的?不怕林九元误会麽?」

很多人也非常好奇,是谁如此勇猛?

带着朝鲜国使节来午门哭阙,不怕林泰来回朝后报复麽?

只见资深掌道准大圆满境界御史钱一本昂首站了出来,供认不讳道:「是我!」

又解释道:「我见尹正使在长安右门外哭诉,情实可悯,便领他来到这里。

毕竟今日廷议也涉及到出兵朝鲜国的林泰来,让朝鲜国使节旁听,也说得过去吧?」

众人听到这里,不由得揣摩道,今天的重头戏不是吏部尚书的事情麽?怎麽先拿两三千里外的林泰来开炮了?

吏部尚书的文章,先从林泰来做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