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宗室外戚(2 / 2)
卢毓行礼应道:「启禀陛下,据蔡邕谥法,慈惠爱亲曰孝丶圣善周闻曰宣丶温柔圣善曰懿丶慈仁和民曰顺。当从此四个谥号中来选。」
曹睿心头默默盘算了一下。
曹操为武帝,则卞太皇太后谥号头一字也应为武。
武孝丶武宣丶武懿丶武顺,这四个谥号中只有武宣和武懿还算好听些,可曹睿又不想用这个『懿』字。
「朕以为『武宣』二字极善,诸卿可有异议?」曹睿开口问道。
堂中臣子们纷纷表示『武宣』二字极佳。
这种事情又岂会有人挑刺?恐怕是嫌自己活得命长了。卢毓乃是博学之士,给出的四字都是得体的,皇帝要选丶就随他选去吧。
曹睿淡定说道:「至于陵寝之事,司空就护送灵柩归葬高陵吧。」
说罢,曹睿当着一众臣子的面,起身走到司马懿面前:「此行路远,就辛苦司空为朕使者了。」
司马懿微微低头:「何敢言辛苦二字?为天子效力是臣之本分。」
曹睿叹道:「建安二十五年武帝薨逝,就是司空在洛阳一力主持,想来有司空在洛阳,丧礼断不会有差错的。」
「此行顺遂。」
「谢陛下。」司马懿躬身一礼,另一边的中书令刘放已经拟好了旨意。旨意一共三封,第一封是谥号丶归葬高陵及追封事,第二封是敕司空司马懿为天子使者主持丧礼事,第三封是卞兰为步兵校尉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崩后,由司马懿丶贾逵丶夏侯尚等人护送灵柩归葬邺城高陵。此番武宣卞后归葬高陵,司马懿丶卞兰二人也会同至邺城。
说不得能在邺城碰见。
皇帝诏令,又是国丧急事,司马懿根本不敢半点怠慢。从中书令刘放处接了诏书之后,又被皇帝亲自执手送出了辽东太守府,简单整理了一下后,不到半个时辰就带着一百骑兵丶一人三马向西驰去。
四千里远,不顾马力丶日行一百五十里还是可以做到的,二十馀日可至。
只怕到了洛阳后,人也是要瘦上一大圈。
司马懿带着骑兵出了襄平城的西门后,转身看了一眼还留了些战时痕迹的襄平城门,自嘲的笑了一下。
怎麽自己还成了葬礼专家了呢!
曹睿刚将司马懿送出了太守府的正门,回返堂中之时,刘放又送来一封卫臻送来的密报。
当着臣子们好奇的眼神,曹睿略微打开浏览了一遍,就复又将其合上。
「存档!」曹睿将密报放在了刘放手中。
「遵旨。」刘放应下。
皇帝不欲多说,臣子们也无人追问。至于这个密报之中,不过是太和三年毕业的天子门生丶优秀士子丶有志报国的隐蕃隐叔平,已经到了吴国的消息罢了。
……
七月十五日。
豫州,许昌城东南五十里处,贾侯渠旁。
七月中旬的许昌依旧暑热难耐,全长近二百里的贾侯渠旁,大大小小的工地约有将近四十个。
大魏兴盛,离不开屯田制度。许昌作为曹操最早推行屯田制的地方,无论是屯田民的数量,还是屯田田土的广阔,都在大魏居于首位。
屯田百姓除了要按比例缴纳收成之外,依照州中指令服徭役,也是一项分内之事。以前服徭役对屯田民来说是个多馀的负担,可从太和二年起,服徭役不仅饭食管够,每个劳力每日还有几文钱拿。
力气这种东西,用光了睡一觉,第二天还会长出来。更别说还有钱领,何乐而不为呢?这是朝廷的大善政!
百姓乐意参与徭役,可负责指挥的官员们就不一定乐意了。
去年年底,太和三年毕业的百名太学郎,都悉数被皇帝指派到了许昌左近,做最基层的屯田官。
司马昭,以及和他沾亲带故的山涛山巨源,二人也亲带斗笠,指挥着百姓们疏浚河道。
午时太阳正烈之时,百姓们都依令在树下散开乘凉。
司马昭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对着身旁的山涛抱怨道:「巨源兄,你说我等都在此劳作三十多日了,怎麽疏浚河渠就没个完呢?百姓能轮休,你我却没得轮休!」
「董府君都看过一遍,说没有问题可以收工了。结果州里又来了一个什麽赵从事,说河渠疏浚后的泥土,还要在渠两边垒成矮坝!这不是闲得慌吗!」
「子上消消气吧。」年长司马昭六岁的山涛递过一个陶碗,里面是冒着凉的井水:「暑热难耐,先饮一些吧。这贾侯渠长两百里,董府君也只能管辖颍川郡里的一小半,还是要州里说了作数的。」
「或许黄使君的要求高些,我等在此依令而行就是了。」(本章完)
↑返回顶部↑